当前位置

首页 > QQ大全 > QQ空间日志 > 寻找回来的世界

寻找回来的世界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59K 次

当你一直埋头沉醉于精心地饰演好自己的角色,但,却在擦汗的瞬间蓦然发现所有的形象都以失败告终时,内心唯一体会到的恐怕就是绝望了!因为时间不会停滞、生命总要继续,所以绝望也只是一个偶尔的暂停,也会随着成长消逝在风中,记住的是当时心之顿悟时刹那间的轻松。

寻找回来的世界

这是电影《女人们》,由梅格.瑞恩饰演的玛丽·海恩斯深深地体悟。她是个整日周旋于工作、家务和社交的大忙人,似乎拥有了一切:漂亮奢华的郊区别墅,英俊且事业有成的老公,以及乖巧听话的女儿。但忽然之间,这一切都离她而去,丈夫出轨、好友背叛、孩子不和她谈心事、父亲不承认她的才华,她平静的生活就此崩溃……

“What do I want? 我要的是什么?”

在绝望、迷茫与希望、清醒之间,失意的她受朋友的指点,开始停下脚步问自己What do I want? 并在全身心投入心爱的事业中,寻找回了自己的世界

我们每天都在寻找、在选择、在执着、在放弃的轮回中认真地生活,但,常常就感觉A不等于A,B不再是B,C越来越不象是C。于是我们依着智慧认为那一定是自己的位置太低,所以不能一览众山小、不能宏观定位的缘故。于是就继续向上、向更高处攀爬,但,往往,我们却又一次、再一次迷失在更高处的风景中。那是一种来自心灵的、无助的迷茫!

有时,我们也会在忙碌的奔跑中、在疲惫的迷茫中问自己,我要的是什么呢?也会关心内心中的真我。但,它却总在雾中,即使我们对它说只缘身在此山中,但,那感觉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无缘对面不相识。

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真我呢?

※ 因为自我封闭。

我们心中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自我”。我们就执着于“小我”中,这堵无形的墙将我们与其他人、其他存在乃至世间万物相隔离。

我们缩身于“小我”的墙内,头脑中有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念头,心理活动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会一直在行动、想象或思考,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然而,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在某些瞬间停顿下来时,我们的心才能发现世界的本相、感应到真实。如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概括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重要的不是做什么,重要的是放下。若想看到别人和其他事物的真实存在,你至少要有某一瞬间,可以放下你的“小我”。

※ 因为潜意识的驱使。

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即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然而,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当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

如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称,这时唯一重要的是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就是放松自己,不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自然地流动,这时我们会发现念头一个接一个,但当念头可以停歇时,那时真相会自然映现。

※ 因为依赖认知智慧。

凭经验,我们对自己的头脑是很信服的,因为它是如此地利害,多次帮我们把事情分析得一清二楚,帮我们找到了很好的应对之道。但我们不知道,每个人其实有三种智慧:身体的智慧、认知的智慧和场域的智慧。如果太依赖认知的智慧,只使用头脑,是很难体会到心灵的。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身体知道心灵的答案,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

不强求自己非要通过认知智慧去弄懂什么,而是从任意一个触动自己的瞬间开始,试着向内看,去品味这种感觉。那种脑子里一直在鼓噪的种种杂念被吸走了,那种没有了杂念的“空”的感觉,那种真正找回了自己的感觉,那种整个身心都因这一瞬间而被点亮了的如此美妙又如此特殊的感觉。通过自己的感受去认识世界,你或许会开启真正属于你的人生。

后记:读武志红相关文章所悟。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