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QQ大全 > QQ空间日志 > 远去的农具之:碾子

远去的农具之:碾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6W 次

今年暑假,老家住在秦岭南麓大山里的同事邀我去他家玩。走进他家院子我就看见一个直径达一丈、厚度约为两尺的圆形平整大石头。我认出它是碾盘,平面上凿有排列整齐、布局巧妙的齿。边上有两指宽、一指厚的沿。正中凿有矩形洞,是固定碾桩的。侧面刻有“清嘉庆元九年湖北王唐二人造”字样。院子边角上立着放有一个高约五尺,下底面直径约为三尺,上底面直径略小于下底面的圆台形石碾子,这是与碾盘配套使用,主要用于加工粮食的碾子。

远去的农具之:碾子

我就在想,这么大、这样重的碾子是谁有这样的财力和办法、从什么地方运到这半坡上来的?同事的父亲是位在当地受人尊敬的,从镇卫生院退休的老中医,听他介绍才知道,他们在此处建房时间不是很长。清朝嘉庆元年,江西一何姓大户人家,不知是什么原因,来到这里,分两处建了两大院徽派风格的房子。这些建筑画梁雕柱、飞檐翘角、缕空门窗、细石板铺地的房子,当地都称为“花房子”,县政府立了石碑作为县级文物加以保护。他家这儿原是何家加工粮食的场所。何家到解放前夕,家道中落,后人中多为呆傻之人,房子土改分给了几户贫农居住,没有几年何家绝了后。至于这么大的石碾盘,怎么到这儿来的,是用何种工具把打制好的碾子从河道里运上来的,还是就地取材打制的?我看这石头不像是半山坡上的东西,应该是从别处运来的,可怎样运来的,现在谁都说不清。看到这么大且又这样好的加工粮食的工具,可以肯定,当时何家真是家大业大,家里吃饭的人多,其中必定有许多长工。

这几年时不时地有人想给些钱,把这套碾子买去当古董,可同事他们家认为,这是一件有历史沧桑感的老东西,不能卖了,要守住。我也认为这是一件镇宅之宝,有缘和他家相伴相守了四十多年,相互间不离不弃,那些人给再多的钱也不能卖了!

碾子,我小时候就见过,还常使用。村里有个碾子比同事家里那个小,碾子的旁边,县上建了汽车站和工农兵饭店。那些年,一到腊月家家都要在碾子上加工元宵面。碾子用木架子固定,小头向里,向外伸出一木杆,可两人绕碾盘推,非常费力,推上几圈便要停下休息或换人再推。亦可用牛、毛驴蒙上双眼绕碾盘去拉。那个年代的牛、毛驴、骡、马只能集体饲养,很难借出来的。那有一年队长发了善心,同意把一条不能耕地的母牛借出去拉碾子,条件必须给牛喂一顿精饲料。把粉好的酒米摊在碾盘上,碾过后要不断翻动压实的米面,还要过筛,粗米头子再铺于碾盘上继续碾压。过程繁复,加工速度慢,家数多就要排队,白天晚上碾子不停,天寒地冻,排队的人自带炭火取暖。

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在排队加工元宵面时出了件大事。当时和我同班的黄同学与我同在排队,轮到他家去碾米还要一些时间,他走到汽车站里去玩,见有一根刚输了汽油的塑料管子,他把里面未排尽的汽油倒在手上,然后抹在衣服上,说是能去掉衣服上的污垢,过了会儿手冷,他走到炭火边伸手烤火,没想到手上、身上全着了火,差点被火烧死,幸亏有两名解放军战士路过,冒着被火烧的危险,脱了他的衣服灭了火。他被严重烧伤,双手烧残,到省城一家大医院去治疗,把屁股上的皮移植到手背上,后来写字都困难,家里也花了很多的钱。

从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村里有了各种加工粮食的机械,碾子用起来费时又费力,就渐渐地没人用了,放在那占地挡事,碾盘让人砸了砌了石坎,碾子填了坑,被土掩埋了。现在有些地方的碾子放在那作为民俗展品供人参观,让人追忆远去岁月中这些远去的农具。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