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西南山地文化考察记》读后感

《西南山地文化考察记》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1W 次

《西南山地文化考察记》读后感

《西南山地文化考察记》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南山地文化考察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南山地文化考察记》读后感1

开学的时候,我利用课余时间看了小红写的《呼兰河传》。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印象最深的是几个小故事。

豆腐在当时是奢侈品。晚餐吃一块豆腐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有一些贫困家庭买不起豆腐。他们孩子的梦想是开一家豆腐店。甚至有一个人破产了,宁愿破产也不买个豆腐吃。这说明了穷人的悲惨处境,他们就那样生活过,连一块豆腐都买不起。

旧社会的女性生活可以说是非常悲惨的。庙会上,老庙里的人都很虔诚,但在娘娘庙里,人们根本不尊重娘娘,只求她给子孙。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女性是多么的不起眼。

书里还讲了一个小团圆媳妇在.的故事,她很好,但是被折磨,被打,被骂,被虐待,心里其实很委屈。她想回家,可是人家说她身体里有鬼,说她要驱鬼,说没有偏方有效。她被迫在热水中洗澡,被折磨致死。作者通过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反映了女性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中的不幸命运。

看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这三篇短篇小说只是书中的一个缩影,却表达了女作者对旧社会的愚昧、落后和黑暗的不满和愤怒。萧红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女性精英,但很多女性都过得很辛苦。新旧对比,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女生不受歧视。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生活,女生要自强不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西南山地文化考察记》读后感2

《西南山地文化考察记》,一本讲述了黔东南民俗风情的书籍,寻访和成书时间大概是20年前。作者潘年英教授寻访黔东南高坡、麻尾、月亮山、西江、榕江、梭戛这些地方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

那时候的贵州,其实也是我最讨厌的模样。日常生活中,做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关系和人情,抬头望过去,全是我不愿见到的东西,也是我不擅长的事情。

青少年时代的我,急欲离开贵州,所以我选择了到西安上大学。

书写自己的故乡

生养自己的地方,就是故乡。每个人都有权利书写自己的故乡,并且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爱也好恨也罢,爱恨交织也行,其实我们写下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我们对于故乡深深的眷恋和不舍。

对于自己出发的地方,我们允许自己骂,不见不得别人说不好!《西南山地文化考察记》的作者潘年英教授,选择了一个别样的书写方式,在人类学的学术视野下,书写了自己的故乡,讲述那些仍然留守在故乡的普通贵州人的故事。

用他乡代故乡

我的故乡是贵州遵义,属于黔北地区,不过我却只生活了19年,就因为上大学而离开了。在西安生活了20年之后,我写了《远村行走》,用他乡代故乡,表达了我对于乡村的眷恋。

一位读者在读过《远村行走》后,强烈推荐了潘年英教授的文章给我看。这名读者说,他在《远村行走》里看到了潘年英教授行走贵州的影子。于是,在潘教授已经出版的`10多本书籍里面,我选择了这本《西南山地文化考察记》开始阅读。我喜欢潘年英教授大胆的叙事风格,不遮不掩,充满了贵州人原始的质朴思想。他记录的这些文字中,有我生活过的影子。

最后的山村

在《西南山地文化考察记》中,潘年英教授带着人类学学术研究的初衷,走进了贵州的古老村庄,细致地观察到了原生态状态下的黔地风俗,而且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形成了自己的这本考察记。与潘教授相比,我的《远村行走》没有潘教授做得那么好,涉及的话题也没有潘教授那么深。

对我来说,寻访秦岭南坡,我只是无意间闯入了古道上的村庄,这个过程并没有关于贫穷的沉重思索,我只是抱着游玩的心情,记录了最后的老秦人的故事。

潘教授《西南山地文化考察记》这本书中的村庄,是少数民族生活的最后的山村。而我的书《远村行走》里的秦岭村庄,是汉族人生活的最后的山村。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