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教师读陆精康老师《考信录》有感

教师读陆精康老师《考信录》有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5W 次

算了一下时间,从今年四月份到现在,几乎半年过去,终于读完了陆精康老师的《考信录》。很为自己断断续续的读法很惭愧的,不过,断断续续看来也有它的好处,日有所得,月有所思。

教师读陆精康老师《考信录》有感

陆精康老师《考信录》系作者集几十年中学语文教学功力之作。据王栋生老师所言,应该是他向出版社推荐过陆精康,才有了陆精康老师从《语文学习》等杂志公开发表的几百篇论文中选取了近百篇汇编成书这样一件对于语文教学界功德无量的事情。《考信录》对当前中学语文教材中几十篇经典诗文进行了系统而微观地研究,或解释疏证,或提出新见,考评严密,新意迭出。

20世纪90年代,上海教育出版社曾推出沈蘅仲先生的《知困录》,深受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好评。本书接续传统,所选篇目基本覆盖了当今所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诗文内容,是中学语文教师非常实用的案头工具书。除了备课参考之外,本书还有助于语文教师扩大文化视野,提升语文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并最终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

其实,很早就在杂志上读陆精康老师的文章,很佩服,准确地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又系统读完了《考信录》,在垂涎艳慕之余,想同样作为语文教师的自己,应向陆老师学习什么呢?

借鉴陆老师的研究成果,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之中去,这是最省事,也是最偷懒的做法。我也曾在语文课堂上,拿《考信录》第一篇文章中对于《静女》的诠释考证,拾人牙慧,向我的弟子们卖弄过,似乎这些质疑是自己思考探究的结果。但是,读了《考信录》,比同头课教师多了一些教参中所不曾见到的认识,只是在课堂上给学生兜售出来,现买现卖,贩卖别人的知识,灌输别人的思想,总是一种浅层次的智力活动。所以,我认为如果只停留在这个节点上,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要学习这位学者型语文教师身上的哪些闪光之处,让自己也闪现出一线光芒呢?

首先就是要有质疑精神。初出茅庐时学习魏书生、宁鸿彬,发现他们都具备问题意识,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自然也让学生不迷信老师。这种质疑精神难能可贵。在教学中,要能够捕捉住这些问题,不让其从眼前溜过。我在教《滕王阁序》时,也有过陆精康老师的一些疑问,可惜没有及时捕捉住,也没有“井水”意识,没有“求思之深”的意识,满足于浅尝辄止,满足于能够应对学生即可。

学习陆老师,就要摈弃潜意识里对教材及教师用书的那种说不清的膜拜心理,明确编写的专家也可能出现纰漏,多查找一些工具书,多问几个为什么。

其实,某一个点弄通了,搞透了,有时便会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突破口,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进而使课堂教学日臻完美,让课堂教学风格更趋成熟。即使研究出来,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应用于课堂教学,但作为一种兴趣,从而撰写出一篇文化小论文,当也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发现问题是第一步,更主要的是要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不能苛求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成了陆精康第二或第二十,但每个人应该有让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已有基础上渐次提升的愿望并付出努力。一是要学会检索资料、筛选信息并整合加工,这是搞研究的基本功。读陆老师的文章,常为他占有资料的丰富而慨叹,比如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史事编年问题,关于《兰亭集序》的真伪问题,关于《滕王阁序》的隶事用典问题,如果不能静下心来是很难做到言之有骨、丰满有加的。二是要能够有自己的见解,这点难度较大。形成见解需要创新的意识,需要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方面的积累及运用合成的能力。陆老师所以能推翻一些“成见”,想来也是缘于此吧。比如他对楚汉战争中项羽的评价,对《六国论》“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一段文字的解析,对《永遇乐》旨在批评韩佗胄贸然北伐这一立意的质疑等等,实际上是对教师用书及某些教师教学中不当之处的纠偏。这样的见解,是“经历风雨”后的彩虹,这也印证了那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本事是练出来的。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