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优秀读后感范文大纲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优秀读后感范文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4W 次

  (一)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优秀读后感范文

对像《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这样的书而言,第一遍读,像是做梦,摘抄点好词好句以便日后卖弄,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读后感。第二遍读,宛若观花,像是看了很多,其实并没有看见。第三遍读,或许才稍稍了悟些什么……

几天前听作者聂晓阳在一个书馆的讲座,一位中年男士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在这样一个下午共同探讨生死,探讨心灵,但当我们走出去,可能立刻又会变得世俗,变得追名求利……”在场的人无不哑然失笑。但这或许是一个非常好,非常现实的问题。

反省我们每个人自己,不难发现,当我们用一段时间去安静地读一本心灵之书的时候,比如现在,我们可以感受到平静和幸福,突然有了智慧,甚至即刻成佛了,但是,当我们重新去工作去奔波的时候,又会变得浮躁。我想那位中年男士其实是想问:当我们产生了追求无上正等正觉、成就最高佛道的心愿,怎样才能保持这种心愿呢?即如何保持菩提心?既然我们终归逃不出那些现实的问题,比如高房价低收入以及以惊人速度增长的CPI,那我们去思考终极性的问题还有意义吗?

我曾想,当我挣够了足够的钱,我就归隐山林,潜心修行。但我又不得不问自己,多少钱是够?身边的朋友里,月入几千的工薪阶层说自己钱不够,但拥有上亿家产的大老板也依然在月月还贷!欲壑难填啊。所以,修行和生活对于我们这些世俗人是没有一个明确界限的。

曾有朋友跟我说:“等我有钱了,我一定打扮得像贵族一样。”我只是无奈地笑笑,然后说:“不是收入决定品位,而是品位决定收入。”修行也一样,不是生活决定修行,而是修行决定生活。如果我们能用对终极性问题的思考去思考现实问题,那么,我们挣钱,却不会被金钱奴役;我们恋爱,却不会被失恋折磨;我们上班,却不会被工作束缚。“活着,其实就是一辈子又一辈子的修行。”这就话,我实在是喜欢。

  (二)

经由《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一书,作者讲到的破除“我执”,“真正的慈悲,需要去除对自我的执着,不要凡事皆以我为重、以我为先。”

这牵扯到了另一个问题,关于谦卑。有人说,对一个人最大的鄙视,就是无视。这从反面说明了人是多么的需要被重视。但我曾听热腾活佛的一场讲座录音,活佛这样说“我一个要饭的……”每当听到这句时,内心总是被深深震撼。一位拥有极高名望的活佛,却说自己是要饭的。同样的,仓央嘉措这样的法王,却说“自己尚且不自知,你知我是谁。”也或许,真的只有我们这些半瓶子,才在不停地咣当吧。

说回来,如果我们还想着自己的菩提心,这个出发点或许就错了。龙树大师曾说“愿他人恶行,皆熟集于我,愿一切善,皆结果于他人。”作者聂晓阳也说“通过成全别人来成全自己。”他还说“慈就是爱,悲就是怜悯。”慈悲心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我。更何况一味关注菩提心也是一种执着,因而要时刻警醒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万象皆空。、

  (三)

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以为修行的目的是更好地生活。而这应该也是大部分人学佛的目的。记得金融危机后出现的一种现象,当所有人的收入都减少的时候,唯独一个职业的收入逆流而进,那就是算命先生。如果说信算命也算是一种信仰,那么看来人们在顺境的时候大多醉心于歌舞升平功名利禄,而只有在逆境的时候才想到信仰。因此,很多人亲近佛法是因为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用他们既有的价值观和智慧已经解决不了了,比如死亡,失恋,失业等等。

所以,作为一位世俗人,我们想从佛法中获得一些我们从未有过的智慧,从而更好地去生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金刚经太子出宫的故事中,太子反复说的一句话是:名之为生的东西非常可鄙。可见,佛陀已经对我们所处的世界完全绝望,他要做的是如何出离世间。所以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修行的目的乃是生死轮回的解脱。

仓央嘉措是位法王,是位虔诚的佛弟子。他当然明白名之为生的东西非常可鄙,那他又为何要像众生一样花天酒地呢?他为何不在佛殿中专心修行生死呢?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名之为生的东西非常可鄙,是不是生是令人厌恶的呢?是不是我们要祈求早死早超生呢?

首先,作者在书中说得明白,“在西藏,一切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的概念,那就是在他们的心灵世界里,生命是世间最可宝贵的东西,而生命不只有一辈子,读后感《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读后感》。”“生命大于爱情,也大于仇恨。”

另外,仓央嘉措的一生,也向我们展示了:生,是一种苦,但不是遭罪,生活中的种种都可以用来观想,用来了悟,用来厌离,用来走向解脱。就好像他在妓院中了悟一切情绪皆是苦,在爱情中了悟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在灯红酒绿中产生厌离,从而更加坚定的出离。

  (四)

万象皆空,因果不空。“因为笃信因果报应,西藏的'确比别的文化更能‘看得开‘其所遭遇的各种变故。”但同时,佛法是一种更大的、无限大的世界观。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失恋的时候,我夜夜躲在被窝里哭,我甚至想到自杀,想到……但当我打开电脑,我满眼看到的,是强拆是不公是贫穷是疾病,我为一位路边卖东西却被无良城管追赶致死的老奶奶鸣不平,我为一位年轻妈妈不得不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走向死亡而难过。我忽然发现,我自己算什么?我的喜怒哀乐太微不足道了。

当然,我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更不是用别人的无望带给自己希望。我只是通过观想,看到了广大而无垠的宇宙众生,从而开阔了自己的心胸。也因为这样的广阔,从而使我们能更好的安于此时此地。梭罗说:谢天谢地,世界并不限于这里……当然,有一天,经由佛法,或许我们也能足够智慧,我们不再需要向外观广阔,我们观想自己的内心,也一样可以看到广阔,看到无垠,从而不再拘泥于眼前的悲喜。

“一代法王经历何其丰富,但外人往往只满足根据只言片语的文字进行的简单化、脸谱化的认知。”谢谢作者把这样一位法王完整的,立体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近来描写仓央嘉措的书籍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这本书的可贵不仅在于他透过那些惹眼的标签为我们还原了一位真正的佛弟子,更在于他依法不依人,通过仓央嘉措,带我们亲近了佛法,也还原了真正的我们自己。

  (五)

仓央嘉措是位修行人,却纵情声色;聂晓阳是位新闻人,却选择了这么一个写作题材……一位是在清静中寻找世俗,一位是经历世俗后归于清静……什么是他们?他们又是谁?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这本书……而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才明白,仓央嘉措是在世俗中修行,而聂晓阳更是教会了我们用佛法的智慧更好的生活……

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吃饭吃不香,睡觉睡不稳。我们花费上千元吃山珍海味却吃不香,花费上万元睡高级床垫却睡不稳。是食物不好吃,还是床垫不舒适?当然不是。而是我们无法把内心随身体同时安于此时此地。我们吃饭时想着工作,工作时想着跳槽,我们恋爱时渴望自由,分手了又害怕孤独。我们连自己的事都理不顺却操心别人的事,连自己的心都控制不了却揣测别人的心。

佛陀告诉我们“内心已经安定,永远睡得香。”我们无法像佛陀一样智慧且时刻警醒,但至少,我们可以像这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吃饭的时候我就吃饭,当我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

在我的记忆里,童年被问到的最多的两个问题是:一,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啊?二,你长大想当什么啊?前者分裂了我的家庭,后者羁绊了我的童年!当然,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第一个问题的愚蠢和荒唐,但,第二个问题仍然“点击率”极高。于是,我们从小便学会了期待,我们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好,我们相信当科学家一定比当小孩好。那么为了当科学家,我们努力学习,这样的期待让我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然后,我们需要不断强化这样的期待从而使我们还能坚持学习,期待越来越强烈,兴趣却变成了厌恶。当然,类似的事情还有,为了赚钱而工作,为了结婚而拍拖,为了怀孕而爱……

我们之所以烦恼,在于我们不喜欢平常。我们好像必须让自己有所等待,否则,难以度日。我们的心在一个又一个的妄念中漂浮着。几天前,我坐火车硬座14个小时,起初我痛苦难耐,我用手机上网,聊天,发短信,打电话,只为了打发时间,我不敢看手表,我怕失望。然而,当凌晨一点多的时候,微博没有人再更新,朋友都已入眠,我只能在火车上干坐着的时候,我忽然发现窗外的景色是那么的迷人,荒野中的夜幕那么清澈,所谓繁星点点,我万万没有想到我一直眷恋的西藏空灵的夜空,竟在这样一个不知名的荒野中重现。火车不再是到达目的地的一种手段,它似乎成为了旅行的全部……

而这本书中,作者更是用了一个更恰当的词汇,“安分”,来形容这样的心态。“安分,则少了一份期待,从而更容易满足。抗争和颠覆,则每天在争斗·不满和失落中度过,会不会渐渐欲壑难填,终生流离?在西藏,安分是一种美德。”记得聂晓阳曾在自己的微博中这样说“对目标的执着,会使人失去整个旅途。每天我们都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