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阳关雪的读后感

阳关雪的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9K 次

阳关雪一文选自《文化苦旅》。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阳关雪的读后感,欢迎大家浏览。

阳关雪的读后感

  阳关雪的读后感【1】

提及阳关,颇为熟悉,不少人都熟悉那别友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然而,又有谁来到这通向西域的关卡。余秋雨先生告别了莫高窟至此,送走的不是故人,而是阳关废墟,是中华之文化。这位“漂泊者”,是那么深爱着中华文化的废墟。大雪飘然,大漠茫茫中艰难地行进奔赴阳关,就为了看那几个土墩?不,绝不是。他所观看的是一个伟大神圣的废墟,蕴藏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个怀着悲哀无言的关卡,默默地告诉人们中华还有一个篱落的阳关,文化的阳关,永远存在着的只是多了些清淡的阳关。这儿是军事圣地,这儿是浴血沙场,这儿是挥别一个个流落官,一个个文人的冷血地。这儿有着无数个坟堆,在冷风中孤独地哀吟,却被历史长河冲得一干二净。

那么多人,就这样被一页页地翻过?那么深奥的文化,就这么被深深地掩埋?余秋雨先生不禁慨叹大诗人王维的唐人风范,在这凄惨之地,竟缠绵淡雅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境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在历史“吹拂”下,终成废墟,终成荒原,无人与他做伴,惟独那几个土墩。“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余秋雨先生无奈地叹息。阳关不再是阳关,大雪不再是大雪,那是中华之文化及已被淡忘的掩埋。中华文化,中华废墟,正如阳关。曾经壮美,曾经辉煌,却又倒在历史长河的大雪中。阿房宫被毁了;圆明园被一把火烧了;莫高窟里的“东西”被运走了一车又一车……换来的是土烟,是恶魔铁蹄,是战火,是绝望。还好,中国从一断断苦难岁月中走了出来,但是谁记得我们曾有多少画,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绚烂;我们曾有多少书,流传千古却又毁于苦难的哲思;我们曾有多少楼,留下亘古墨客鸿篇巨制的史诗;我们曾有多少人,鞠躬尽瘁又挥墨洒血的美丽;我们曾有多少事;震撼天地感动乾坤的华夏!谁知道中华文化废墟还长眠着,它在等待我们把大雪抹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时,“劝”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华文化的人。“尽”的不是“一杯酒”,是对中华文化的爱与悲怜,“无”的不再是“故人”,而是这千年文明。文化不仅是简单的文化,而是向世人宣告中国是什么的标志。

文化的阳关寂寞着。劲刮着刺骨的北风,飞扬着漫天的狂沙,飘摇着枯涩的芦苇,还有那几个土堆孤寂地哀吟。余秋雨先生漫步长叹,继续着苦旅文化的悲程。阳关大雪又呼啸而立,文化的哭泣开始萦耳。这是谁在哭泣?也许是文化废墟,也许是感受文化废墟的人,更也许是感受文化废墟后,又来悲怜文化的人。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化,留存于世的不要只是静静的兵马俑,蜿蜒的长城与几个石窟,它应该是不计其数,可千万不要被大雪所掩埋呀!我们的中华文化,快醒一醒吧……

  阳关雪的读后感【2】

我是西海的一粒沙,更是西海的一抹泪花。

我自洪荒亘古而来,风云是我的霓裳。岁月洗濯了我的色彩,我变的枯黄。羌笛是我的呢喃,胡笳是我的.呐喊;我的声音穿过大漠,从胡杨挣扎着的躯干,冲向东方的吴语绵绵。姑苏幽梦,多少年,也曾缭绕在西北的荒原。

所以我时常留意着江南的来客,注目着中原的士卒。我看见商人的白纱,我看见将军的盔甲,我看见飞将军长嘶的白马。

更看见了苍穹下,鲜血映衬着晚霞。

霞如血,血如霞。

你们现在体会的,不过是拥堵的旅游景点,然而我当年为之折服的,确实英雄好汉破釜沉舟一去西北不回头的壮烈!金戈铁马,鼓角齐鸣,狼烟贯日,朔风刺骨。锦帽貂裘,钩戟长铩,乌骓驻足,赤兔嗟呀。商旅聆听着驼铃飘向渺远,将军眺望着箭雨飞向红霞。

这里是阳关,我的家,千万游魂徘徊的异域啊!

土狼歃血,苍鹰盘旋;一天天地,那些土堆似乎又活转——狼烟又起,魂魄不眠。

那不死的意志托梦于长安,愤慨了青年的热血。

狼居胥的山头又将烙上谁的名字?大沙漠的尽头又将埋葬谁的身躯?

史书用十余字的简述,一笔带过西北的荒凉,一笔带过古战场的凄惨,一笔带过好汉子的不屈的眼神。

但是大漠记得,我记得,我千千万万的弟兄记得。

记得他们离开阳关时撂下的掷地有声的话语。

不破楼兰誓不还!

后来西域建起了都护府,丝绸和胡椒在这里交换了主人,穿着锦缎的人和裹着头巾的人拉着手,喝着酒。

但是大漠深处的坟堆却依然怒目圆睁。

多少年,汉亡了。西凉的铁骑,换了一代又一代主人。又有多少年,又一个留着汉的血液的王朝,派出了亲善的使者。

只是这一次,西域却没有等他。

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即使是沙漠上的我。一夜之间,风沙漫天。沙漠怒了,沙海沸腾了,一刹那的繁华终于归于永恒的沉寂。

就像我知道我脚下的,是西域的明珠,是中亚的璀璨。

沙之未殇,国已先亡。

沙之将殇,国,不复辉煌。

现在我累了,我多么想回到过往,回到鼎沸的人声中,回到大汉和楼兰的友谊里。

哪怕是回到匈奴铁骑的怀抱,回到西凉精兵的家巢。

那里有人,哪怕是你们当时乃至现在所说的坏人。

但无论如何,他们总归是爱护着这里的。他们渴望着这里, 迷恋着我和我千千万万的兄弟。他们驱狼烟而逐落日,他们吹战角而逆秋风。他们或非生于斯,但终归亡于斯,将生命中最为绚烂的时刻,埋藏在沙漠的心中。

他们是沙漠的儿子,更是沙漠其本身。

你们在这里留下了你们的足迹,他们却在这里书写了他们的生命。

他们用生命,让沙漠更加的深邃,更加的沉重,让你们今天睁开迷离的眼睛,感受千军万马的奔腾,感受杨柳春风的温暖。

阳关其永生,源于汉人和胡人的献生。

现在我要去了,却追寻他们的身影,将灵魂祭奠于沙漠的精髓。落日如故,沙漠如故,沙漠上建起了新的池城,却永远怀恋这往昔的关隘。

毕竟比起绵绵细雨,朔方咆哮的是凛冽的西风。

那是只有战士,无论是驱战车的军戎,还是深荒漠的商旅,才配得上享有的光华。

沙殇,既亡。阳关又见暮雪,依稀里,似乎瞧见了他们铁骨铮铮的脊梁......

  阳关雪的读后感【3】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私人的精神世界,每个人都可以陶醉于个人的世界。而把无数个相似的精神世界串联在一起就成了民族的世界,这世界的疆域无边无际,每个其中的人都会发现与自己世界相似的地方,那么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便有了存在感。

现实的阳光是那样的残破,远未有梦境那样的美好,就因王维的一句千古名句,却纷至沓来,即便没有风景,也要来这里,为了不虚此行。

古诗中的美景,在我们千古传诵中,自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这解读就是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当祖先们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信仰和追求融入到景物中,我们也会认同,也就成为我们的信仰和心灵的支柱。为了满足自己的信仰,那么走到古诗中的地方也就值得一来了。

暑假期间,我去了一次湖北,我理所应当地应去游览黄鹤楼。以前,我早已对《黄鹤楼》背的滚瓜烂熟。那“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景,让我联想到长江边,无边的波涛拍打的两岸,江水翻滚着浪花;江上的鹤盘旋在长江上;在两岸的绿茵中,长江中的江洲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观景的诗人注视着无尽的江水,吟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带着意境的我登上了黄鹤楼,远没有诗中的意境。从楼上眺望,蛇山上的黄鹤楼正对面是龟山上的电视塔,在往下看是黄色的、浑浊的长江以及横贯在江面上无声的长江大桥,四周高低不一的楼房,远眺,只有浓雾,没有沙洲,只有黄鹤楼,仍注视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涛涛江水可曾带走的,是历史的推移和朝代的变更,不曾带走的是我们心中的信仰与融入民族中的永恒的记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