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逃避自由》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逃避自由》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3K 次

《逃避自由》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逃避自由》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逃避自由》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逃避自由》读后感1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书中,很充分地谈到了自由对于人类的意义何在,以及人类的社会性的价值。

我们人类是社会性的群体,也正因为是我们人类创造的社会,我们是不可能脱离人类的社会,所以我们逃避自由。我们现代人会抱怨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和苦闷,在多重的束缚下我们会不自觉地向往自由,因为人们往往会渴望那些自己缺少的东西,然而,永恒的自由是绝对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人,就是意味着割开与社会,与个人的联系,即如同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那么自由的代价,便是承受着孤独,怀疑与不安。我们逃避自由,是逃离一个人与寂静黑暗中的不安感,我们不愿意与社会分离,社会能给我们带来所谓的安全感,当然也会产生某种问题。

如书中所说,“现代人在幻觉下生活,他自以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东西”,人们活在社会的维系的生活中,不可避免且时时刻刻地受到他人的影响或影响着周遭别人的思想或者说是价值观,人们渐渐活得不像原来的自我,逐渐伪装成别人期望中理想的自我,人们逐渐麻木,去追求着一些原来的自己没想要追求的东西,我们可以仔细思考一下,倘若一个人竭尽全力和使用大量时间去获得一个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我想那个人也不会感到多么满足的充实感和幸福感,我们要知道,一个人要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被时代社会的潮流趋势所左右并且不脱节于这个社会,这的确是从古至今从甚至将来的时代难题。所以,在逃避自由的同时,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实。人要学会面对不安,倘若只是一味地逃避自由,缩身于社会这个群体中,完全把自己交给社会,那只不过是社会的寄生虫,自己无法完全做到自己想要做的事,因此要有思想地逃避自由。

“为了克服孤独与无能为力感,个人便产生了放弃个性的冲动,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然而这些冲动与由此而生的新纽带,及自我增长进程中切断的始发纽带并不是一回事。正如儿童永远无法在肉体上返回母亲的子宫里,同样,个体化进程在物质上也是不能重复的。”,书中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我们享受着社会给予我们所谓自我满足的安全感,但是这种权威与我们人类之间的冲突是不可能做到完全调和的,那么代价便是放弃力量和自我完整,但是,臣服的结果却是物极必反的,在潜意识中这反倒是加剧了我们的不安感,同时又会使我们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

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我们会有所有生物都有的一些生理需求,但是,人类之所以特殊,不同于一般的生物,是因为人类有七情六欲,人们有爱恨,探求权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或恐惧感官享乐的性格差异的冲动。这都是我们人类的社会产生了这一切,换而言之,这些东西就是社会进程的产物。社会具有压抑功能,也有创造功能,人们的恐慌,焦虑,紧张的情绪都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的产物。实际上,我们人类自身就是靠自己不断奋斗努力创造的最伟大的成就,于是我们人类的社会史就是生生不息的。

人诞生的时候并没有别的动物具有相当高的本能行为机制,生来就是依靠父母与社会的帮助才养成后期的特定的行为模式,人忍耐因缺少本能机制所引发的所有危险和恐惧,但恰恰人是因为这种无助才能做到发展社会文化,我们人类尽管缺乏本能调节模式的弱点,但我们通过后天的学习模式来使我们自我得到进化,通过自发性的爱和创造性的工作来使自己和世界联合起来,或者通过那些会破坏他的自由和他个人自身的完整性与世界的联结方式,创造出人类独有的社会文化,以此获得人想要的安全感。

“逃避自由并不能使人们复得已失去的安全感,而仅能帮助他忘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他牺牲了他个人自我的完整性,所得到的不过是不堪一击的安全感。”诚然,人们不想要变得孤独失落恐慌,于是便聚集起来,组成社会,但社会不是你为了逃避自由的安居地,换种说法,不是逃离你内心的消极的场所,尽管在这社会之中,我们似乎变得不再是一个人了,然而,这代表的仅仅是我们脱离原来的个体,那么这个栖居于社会中的你是完整的本我吗?很显然,我们为了所谓的安全感而放弃了我们自我的完整性,我们或许失去了太多,就像儿童长大会失去了原玉般的纯真,我们人类逃避自由的代价是在昂贵。或许人是不具备自由的社会属性的,在发展的路途中却停滞不前,也可以说自由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它被抛于整个大时代的后方,于是人们也迫于无奈将它丢弃,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他们丢弃的正当理由,可悲的是人们连同自我完整性也随之放弃,这之中包括了意志、思想甚至是欲望,如果连这些都已经丢掉的话,他就只是一台冰冷的规则机器,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包括自己的所得所有都是别人所共同期望的,却不是他的,结果最后他将发现一切都不属于他的而一切也都属于他,更可悲的是这一切是悲难还是幸运他却不能判断,实在可怜。

所以,人类啊,不要忘记我们究竟在逃避什么,不要忘记自己该守护的东西啊,总有一天我们会因为自我的愚蠢洱海了自己。

  《逃避自由》读后感2

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似乎历来是人们的本能之一,在现代却成了人们的本能之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人的意志,良心,理性征服了人的自然倾向,建立起其个人对自然的部分统治,这似乎成了自由的本质。”我丝毫不会怀疑这句话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因为在现代的自由确实受到了外在的或是更多来自内在权威的束缚,这种权威来自伦理道德,法律以及自己的良心等等,而尤其重要的是来自个人本身的无能为力感与孤独感。他指出,自由的帷幕拉开欧洲黑暗时代的中世纪,那时人没有竞争,不感到孤独和孤立,有安全感和相属之感,却唯独没有自由,人们为此而抗争,文艺复兴和中世纪宗教改革接踵而来,表面上,人们的抗争胜利了,但是其结果他们胜利的果实变成了牢笼再次把他们束缚了,而这次的束缚比以前也更加牢固。其原因在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个人无法正常适应而与发展,因此,一个个无能为力的个人产生了并把他们束缚在了无能为力感与孤独感的状态。肯定有人会问,自由为何会产生在欧洲,我想我前面已经提到是资本的主义的发展开拓了自由的道路,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源于资本的积累,资本的积累在于掠夺。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通向自由的道路被开拓成了一条康庄大道,到了现代,自由发展到了巅峰。在这极度自由的空间与时间里,人们时刻注意并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个性,更积极进取,更有责任心,更加享受自由这肥硕的果实,然而,大部分人对这份果实是无福消受的,我所说的的大部分人所指向的是逃避自由的人,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和越来越冷漠人际关系无法正常适应,他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变得跟大部分人毫无差别,以致用放大镜也无法找出他与他们的不同点,甚至,他被同化并消失在了人群里。

接下来我将引入弗洛姆所提到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即逃避自由和自我实现。逃避自由是以消极的方式面对自由,而这种消极我认为在于个人的不安全感不存在感与自我否定。权威主义,很好的权威主义例子便是阿道夫希特勒,他臣服于有权者,就像二战之前对英法为首是瞻,入侵波兰后却看到了英法的软弱无能便对之藐视,藐视无权者。需要说明的是,臣服者臣服于权威以得到安全和被臣服者主宰弱者以展示自己的力量,这二者之间的是一种病态的受虐——施虐关系,究其本质它们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即二者紧密相连,相互生存,谁也离不开谁;破坏欲,破坏外在权威以驱逐难以忍受的个人无能为力感与孤立,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比,我感到无能为力,为了避免这种感情,我可以摧毁世界。

可以肯定,如果我成功驱逐了它,我仍然孤立,但我的孤立是光荣伟大的孤立,其中,我自身之外的权力都无法将我击碎,因此我体验到了成就与满足。这就不难理解家庭暴力事件的频繁出现,在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关系里,我感到微不足道,在家庭里我却能有一种满足,在绝望后最后的满足;机械趋同,放弃自己的个性,服从于更大的集体以克服自身的无能为力与孤独,可以明确的是,集体后面代表的是文化,个体的共同期待成为的文化按照集体的标准将个人塑造成集体所期待的人,可以说,我们的文化实质是一种模型,个人是模型下的机器(请原谅我在此把人比作机器,而人还拥有了太多的欲望)。

生活中的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他附属于一个强大的集体,他变能体验到这个集体的荣耀,尽管他在这个集体里微不足道。正如顾客和商家,顾客走进独立商人开的零售店时受到重视,他个人的购买对店主至关重要,他像个重要人物那样受到接待,别人要揣摩他的意愿,买东西的行为使得他很重要,也很有尊严,甚至体验到了满足。顾客对大商店的感觉是何等不同!辉煌的建筑、众多的雇员以及玲琅满目的商品给他深刻的印象。与这些相比,他觉得自己渺小、很不重要。

作为一个个人,他对大商店无足轻重。作为一位“顾客”是重要的,商店不想失去他,因为这意味着有些地方出了错,而且意味着商店将以同样的原因失去其他顾客。作为一个抽象的顾客他很重要,作为一个具体的顾客则无重要性可言,没人会对它的到来感到高兴,更没人特别关注他的意愿。但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具体的顾客,他体验到了作为抽象顾客的荣耀。因此,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总有缠绕不休的人选择放弃个人的完整性以趋同于集体,它能使个人暂时成功驱逐孤独感与无能为力感。弗洛姆针对这种消极的自由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我们坚信有这种积极的自由存在,即,自由的扩大的过程并非恶性循环,人可以自由但并不孤独,有批判精神但并不疑虑重重,独立但又是人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自由的获得要靠自我的实现,要靠的人应该是他自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坚信人是有自由的,并且认为获得自由的方式却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概念由人本主义马斯洛提出,他指出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然而马斯洛同样也承认能够自我实现的人是相当少的,这是否这也说明了弗洛姆其实也认为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享受自由,而自由这种普遍的意识状态是很难实现的。

  《逃避自由》读后感3

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似乎历来是人们的本能之一,在现代却成了人们的本能之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人的意志,良心,理性征服了人的自然倾向,建立起其个人对自然的部分统治,这似乎成了自由的本质。”我丝毫不会怀疑这句话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因为在现代的自由确实受到了外在的或是更多来自内在权威的束缚,这种权威来自伦理道德,法律以及自己的良心等等,而尤其重要的是来自个人本身的无能为力感与孤独感。

由于自由的感受其实是一种界定,因此如果越少对于自由界定或者越是强调一种低限度的自由,那么对于自由的满足感反而会不断地增加,而相反一个社会对于自由愈是不满足那么反而说明这个社会的自由程度更加高,正是因为这一社会的高度自由属性使得社会本身能够产生对于自由的不断界定,由这不断地界定和多种思想对于自由不等界定,使得这个社会的自由标准被不断推翻。而这个推翻的过程的作用正是另外一种对于自由的宣讲。而这种不断地自由宣讲将不断地影响自由的状况。我上述所言的其实是由埃里克所提供的事实资料中获得的结论,真正埃里克所做的工作其实是将中世纪基督教社会状况下,人们对于自由的高度满足的状况以及其成因。同样的还包括在纳粹时期,人们对于自由满足感的无视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其实也是一种对于自由满足的表现。

我个人认为因为孤独,而使自由背后承担着责任。某时世界上有了人类,他们起先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不知道自己和自然的区别,也就感到自身是完满的。而后来他们与自然分离了,他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他们开始对未知充满恐惧。就如一个婴儿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感到恐惧的,只有当他长大,脱离了父母,自己拥有了所有的选择权,发现自己要承担如此之多,他们才会恐惧。人恐惧了,追根朔原是因为人有了自由,据弗罗姆说,自由和孤独感成正比。在我看来,人害怕的东西不是自由本身,而是自由背后的责任。因为后来人们发现了一切东西都必须自己承受,没有他者可以介入,甚至死亡也必须自己承担。于是问题棘手了。有少部分人选择痛苦的捍卫自己的自由。而大部分人选择的是,消灭个体,进入集体。

弗洛姆讨论了“逃避自由”这一心理机制。面对个人的孤独和无权力感,个人有两种方法:即上文的逃避自由和自我实现。第一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放弃个人的独立自由,寻求新的束缚,来代替其已失去的原始约束。这种心理机制最显明的表现是企图服从与支配他人。这种“逃避自由”的方式是极权主义的主要心理根源。在我看来,每个人都企图服从与支配他人。所以,不要说“我们深受极权之害”,而应该说“我们就是极权主义者”。

当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从内心摆脱了极权主义,那么这个社会还会是极权主义吗?当每一个个体真诚地面对自己,真诚地忏悔,真诚地面对邻居,真诚地去爱,这个社会还会是孤寂的沙漠吗?第二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破坏性”,摧毁外在的东西,以消除无权力的感觉。这种破坏性,往往用爱、责任、良知、爱国主义等字眼来掩饰。第三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舍己的自动适应”,也就是大多数人在当代社会中所用的方法:“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完全承袭了文化模式所给予他的那种人格。因此他就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样,并且变得就和他人所期望的一样。这样,‘我’和世界之间的矛盾就消失了,然后,对孤立与无权力的恐惧感也消失了。”诚如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看到的,传媒上推销一种“个性”,于是大众就纷纷追求这种“个性”,却不知道这种“从众心”本身就是没有个性的表现。

最后一章,弗洛姆提出他的“梦想”:在一个自由民主,人道主义的国家里,社会应该尊重人性的发展,鼓励个人的自发感觉,鼓励创造性的思考,而个体应当自我认识,摆脱自由与束缚的恶性循环,寻找一种积极自由的状态,发挥自己的个性,自发活动(所谓自发活动包含爱和创造性的工作),实现自我,体验到“生命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自发自动地生活”。阿伦特在公共领域的“行动”,应当可以看作一种“实现自我”的方式。

在本文的最后,弗洛姆写道:“唯有当民主不退却,而采取攻势,并进一步了解以前为自由而奋斗的人,其心目中所抱的民主目标是什么的时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民主才能战胜所有各种独裁集权制度。唯有当民主能灌输给人们一种最强烈的,对生命与真理及自由的信心,深信自由是积极而自发地实现个人自我,唯有这样,民主才能战胜种种虚无主义的势力。”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