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夜航读后感

夜航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87K 次

夜航读后感

夜航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航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夜航读后感1

“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回来,这几个月来的工作实在太多:搜寻失踪的同伴,修理当地的、发生故障的飞机,还有飞往达喀尔的航班。”

“我刚刚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充满探险色彩的任务:与十个摩尔人和一位机械师,经过两天两夜,我们一起拯救了一架飞机。这两天中,有各种危险的警报。我第一次亲身经历子弹在头顶上鸣叫的体验。在这种环境下,我比那些摩尔人要镇定不少。我也终于明白了曾经令我困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将勇气摆在所有美德的最后一位,因为勇气实在不能算是一种美好的情绪体验,她混合着愤怒和虚荣,还有很多固执以及某种有些粗野的运动般的快感在里面……我想,我是再也不会欣赏只有勇气的人了。”

这是小说《夜航》作者圣埃克絮佩里早先执行卡萨布莱卡与达喀尔之间的航班时,在毛里塔尼亚写下的'一封信。小说的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享年仅四十四岁,他于1944年在一次航拍侦察任务中消失天际。十分巧合的是,小说的结局也是以飞行员消失于暴风雨中结尾的。

小说的背景正与作家的工作相契合,夜间运输航班。这个词在现今听起来有些陌生,因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没有人会在意那时的艰辛,但在其诞生初期,就早已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责难及质疑。没有人会相信夜晚运输会是安全的,所以,便有了小说中的法比安等人的付出。

这本小说,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完后却想用一个我很少有过反应的词来形容—— 颤抖,我并不真正理解这个词,但心灵深处有这两个字。文章中的飞行员渐渐流露出的感情深深触动到了我。他在初遇暴风雨时的平静及最后的毛躁毫无保留地展示着他内心的脆弱。

整篇文章作者都在向读者揭示一个看似矛盾却又是至关重要的真理:人生的幸福不在于无拘无束,而在于承担与接受使命中。

夜航读后感2

《夜航船》是《文化苦旅》中的一文,作者余秋雨。

“夜航船”在那个年代,就像是一条纽带上的一颗珠子。将大山里的人们,通过这个活动的点儿,输送到大山外面的世界去。

在作者幼小的心里,夜航船有着几分神秘的色彩。每晚夜深人静时,透过木头房子薄薄的墙壁,可以听到江里“夜航船”汩汩的划水声。似乎这就是航行的信号,呼唤着需要远行的人们,赶快到码头集合……

脱离这番宁静与淳朴,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大千世界的精彩。去感受一种不一样的人生经历……

那时的划船人,是村子里最见多识广的人儿。每次回到村里,他总能捎回些“稀罕物”。这是山里少见到的物件儿,所以村子里的大家在见识到外面世界的物件时,总是投来艳羡的目光。

后来有人从山外的世界回来了,发了财,致了富,有了回馈大山的心思。他在村里建起了学校,请来了先生,专门教授村里的孩子们,外面世界的知识。

同时,他在自家门前建起了码头,夜航船夜夜都会在他家门口停靠。经常可以看到那人带着一二随从,登船、运货、远行,利用着夜航船的便利,经营起了自家的生意。

小小的航船,也在不经意间起了变化。它少了当初的淳朴,多了如“包厢”般的奢华。因为生意人的关系,“夜航船”已不再是当年淳朴的那颗“珠子”了。

后来,阅读本书的后一个篇章,才晓得作者小时候并没有生长在大山里的村子里,也不曾每晚闻得江面上的汩汩声入眠。

只是,作者在青年时才有过一次坐航船的经历。但此文读来,确有一股淳朴的风味儿。也许作者与自己一样也让这大山小村前的那汩汩之声所感染到,也被这番纯朴的民风所吸引了。

似乎在文字的品味中,自己的心,可以沉下来,可以静下来,可以享受到当年那股淳朴的风貌了!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