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读《1983安康大水灾》有感大纲

读《1983安康大水灾》有感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9W 次

对于生活在安康的人们几乎都或多或少的了解安康1983年发生的大水灾,或亲历灾难,或口耳相传,听长者娓娓道来,或从零零星星的相关资料中略知一二。那场灾难距今已有33年的历史了,但似乎仍然刻骨铭心,历历在目,尤其是对于当时亲历灾难有幸存活下来的人们。作为晚辈,我无法想象当时的洪水来势有多凶猛,无法估量这场天灾中那些家庭的损失,这座城市的残破,我也无法感同身受,但是作家和谷的长篇纪实文学《1983安康大水灾》以其真实性、生动性、文学性带给我心灵的震撼,让我为曾经遭受灾难的安康扼腕,也为从灾难中重生的安康赞叹,更为如今的安康骄傲!

读《1983安康大水灾》有感

城因水而秀美灵动,水因城而极富生机。一直以来,安康与汉江有着紧紧相依的亲密关系。长此以往,汉江为沿岸儿女子孙造福,却不曾想,有朝一日,随之而来的连绵不绝的水患殃及人们的生存,让枕流而城的安康生灵涂炭。

灾难中道德的沉与浮。在可怕的灾难面前,生命即将被扼杀时,人的求生本能自然显现。“这突如其来的洪水,使成千上万人直面生死攸关,没有更多思考的功夫,没有更多叹息的机会,厄运需要每一人做出道德的'、伦理的、品格的断然抉择。真假之别,善恶之分,美丑之界,于这一绝妙精微的片刻,都在每一人的心灵里昭然若揭。”有的人在生死关头,置自己的安危于一旁,毅然踏上救人之路,如书中所写的“孤胆英雄”李安飞,还有那位独臂老人;有的人在洪水中与亲人紧紧相依,互相搀扶,一个也不能少;有的人却为挽救自己的“传家之宝”葬身洪水;有人在灾难面前抛妻弃子,置年迈父母于不顾,只顾自己活命;更有甚者,去抢夺他人手中的救命木筏,使他人溺水身亡,自己苟活。生命现象、生存考验、道德抉择在厄运面前成了一个深邃的命题,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暗淡,高尚与卑鄙。灾难毁灭了一些人,也成就了一些人。不幸者被洪水吞噬,永远的离去,幸存者用他们生命的余温演绎凛然大义,尽力拯救一切可以生还的生灵。灾难面前的那一次救助,那一把搀扶,那一声鼓励,那一个拥抱,给人雪中送炭般的温暖,给人力量。百年万年后的安康在逝者已去的生命中学会了敬畏自然与生命,在幸存者的精神丰碑中铸就了一座城市的魂。

灾难中城市的沉与浮。洪水猛兽将安康城蹂躏摧毁,昔日一砖一瓦的城市建设付诸东流,茫茫一片的汪洋淹没了城市的足迹,这座城市沉默了,寂静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四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无疑给当时的人们带来巨大的伤痛,不仅有物质方面的损失、身体或生命的丧失,更给人们心理、精神层面带来压力,即使幸运而活过的人也或许终生饱受骨肉分离之痛,无尽的思念与忧伤。因灾难而来的不知所措,无法对抗,也使人困惑不已,不禁问天,成为人们思考的深邃而神圣的奥秘。但是,人们就因此而一蹶不振吗?城市因此而满目疮痍,无法重生吗?不,被洪水淹得快窒息了的小草,抖抖泥浆毅然抬起头来,何况人!被狂风暴雨赶得无处藏身的小鸟,振振湿淋淋的翅翼在缓缓低飞,何况人!这座城市的儿女抹去泪水,将不堪的记忆封存,重拾信心,寄希望于未来,挽起袖子,化悲痛为力量,挺直脊梁,承担起重建的重任。无数个挥汗如雨的日子,无数个或狂风暴雨或骄阳似火的日子,所有的安康人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城市重建活动,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得到有力的彰显。当整齐有序的建筑鳞次栉比时,当条条大路宽阔平整时,当城市拥有独特的格局时,人们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座城市焕然一新。人们在灾难过后更显睿智,或许这是用惨痛的代价换取的,所以弥足珍贵。灾难启迪人们重新审视安康的自然地理环境,提出水土保持的方案,预防洪灾的发生,灾难警示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教会人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如今的我们在缅怀曾经逝去的生命,在赞叹当时人与死神搏斗的生存勇气,在敬佩人们灾后重建的魄力时,更感恩当下的生活,更感激从那场灾难中所留给后人的警示与启迪,正如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著名作家和谷的纪实文学《1983安康大水灾》以真实、生动、细腻的笔调书写了安康的历史。如果说那场大水灾是印在安康这片土地上的一记伤痕,那么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它已经结痂,甚至完全愈合,但是整个安康没有忘记“痛”,而是在痛中醒悟、成长、重生!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