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人的境况读后感

人的境况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8W 次

对笔记来说,说明显得多余。但对于理解一个思想家的某一思想片段来说,作些说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要说的太多。原由之一是阿伦特对于马克思在学术界被认定为明确的误解,原由之二是阿伦特本身的时代使得我们必须按照“整全”的思维方式理解阿伦特对马克思的这种回应以及她的解决方式。阿伦特生活在20世纪,这个世纪的两件大事应该是理解其著作,至少是《人的境况》的背景之一。

人的境况读后感

一件是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纳粹对犹太民族的大屠杀,也可称之为极端恶;另一件是阿伦特生活的美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下的自动化的应用。前一件大事关涉到对其“行动”理论的理解,因为阿伦特在参与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审判之后,得出了灾难出现的一大原因是根源于我们身上的“平庸之恶”,也就是缺乏独立思考,失去行动能力的平庸人,而真正能够开端启新的,给我们希望的是“行动”(和当代西方激进学者如齐泽克等人对“行动”的鼓励有点殊途同归的感觉);而后一件事直接关系的是劳动者社会生成即自动化的应用使得人类全面进入一个劳动动物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没有“社会”联系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双双萎缩,人跟随机器的节律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最后失去了人所独有的“制作”和“行动”的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国内学界的共识不同,在我看来,如果仔细分析和比较阿伦特与马克思的“劳动”,我们基本上可以作出这样的等式:阿伦特的劳动+阿伦特的工作=马克思的劳动。所以,阿伦特是站在了自己的劳动的立场上来批判马克思的劳动,这一批判的结论无论如何导向的一定是劳动存在的只能是绝对的必然性领域,而不能理解到马克思的劳动是一定关系中的劳动。这个劳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雇佣劳动,而阿伦特一脚踏在古典思想的船上理解劳动,另一只脚又踏在手工业生产的船上理解“工作”或“制作”;因此可以说,阿伦特的视野是属于前现代的。

因此,阿伦特是毫无疑问的原创思想家,但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相比,她的作品之中似乎太过缺乏“历史性”和“辩证法”,如果要问为什么?我想海德格尔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真相:“因为马克思在体验异化时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维度中去了,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优越于其他的历史学。但因为胡塞尔没有,据我看来萨特迄今也没有在存在中认识到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所以无论是现象学还是存在主义都没有达到可能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建设性谈话的这一维度。”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