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生活感悟 >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W 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人生的境界

这是杜甫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向我们描绘了冬去春来,万象更新的美好图景。诗人虽然一生漂泊、历尽沧桑,却仍然保持乐观心态,认为人生如四季更替,总会有春夏秋冬,都要尝酸甜苦辣,既然选择了远方,就注定风雨兼程,这便是一种豁达超然的人生境界。

日子总是过得忙忙碌碌的,但回想起来也不知都忙了些什么。又是一个圣诞节,就着冬日的暖阳,泡一壶浓茶,停下匆忙的脚步,收敛紧张的情绪,用纸笔记录人生的点滴。

对于人生,我一直在求索,思悟量多,虽比不上哲学家的系统和高度,却又算有一套自己的人生观吧。谈到人生的境界,或许从冯友兰先生之后的作者都很难绕开冯老所分析的四层境界了。人生的境界,简要的讲就是你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和看法,也可以说是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所以说态度决定高度,是有其道理的。每个人对待人和事的态度都不会完全相同,在我看来也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天然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恐怕也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个境界。如同冯老所说的自然境界。在人类的道德和伦理体系没有建构完整前,人类的生活完成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理需要,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生存和群类的延续,这时人对生活、对生命的态度是完全天然的,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即生的本能。这是从人类的历史角度谈的,从每个单体人生命发展的过程看,同样要经历天然之境。刚出生的婴孩,如同一块白板,其思想完全是天然的,通过环境的影响和后天的学习,才渐渐对生活、对生命产生了自己的态度。处于天然之境的人是与自然界相互融合的,是一个纯洁无暇的“天然物”。

自我之境。人生的第二境界,当然也可能是大多数人所选择的一种境界。如同冯老所说的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做人、做事以利己原则为首要态度便是这一境界的主要特征。虽然如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说中讲的,人在利己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产生利他或有利社会发展的结果,而且追求个性的解放,自身的自由平等和幸福生活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也是生活之所迫,生存所必须。但是,急功近利毕竟是一种短视,是不可持续的幸福,是以牺牲未来为代价的享受。用庄子《逍遥游》中的观点,这就是学鸠之识,非大鹏之志。人不能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把自己置身于无限的宇宙和时空中,这样你的胸怀才能博大,意志才得坚强,烦恼才会消散。

慎独之境。这是高尚的道德境界。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对于生活中做人行事的态度是善的,以道德准绳为基础,如林则徐说的“立壁千仞,无欲则刚”,或如儒家所说“正其义不谋其利”。通过教育,获得知识,传播真善美的精神,用理智和智慧控制自我私欲的无限膨胀,从而达到自我与外界的和谐。当今的中国社会,缺少一份慎独和宁静,或许是平淡惯了,当受到巨大诱惑的冲击时便难以控制,浮躁于各种名利的追逐。孰不知越追逐越痛苦,浮华背后是凄凉与孤寂。坚守自己的底线,即使做不到兼济天下,也总要独善其身吧。

信仰之境。人生的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宇宙境界。这一境界,常人很难理解,唯有大智大慧的圣人才能有所觉悟。它是一种超脱的态度,超越于人、事、物之上,又蕴含在人、事、物之中,平凡而又伟大,通俗而又深远,是对客观规律、人生真谛和宇宙秘密的正确认知。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是道家的“道法自然”,是佛家的“真如本性”。佛语有偈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其中所指的“自在之物”便应是一种超然的信仰,那是彼岸世界的风景。

人生的境界大抵如此,恐怕大多数人是经历过天然之境后,再由自我之境向慎独之境发展,最终达到自我之境与慎独之境的临界。高尚一点的则向上升华为慎独之境,成为贤人;低俗一些的可能抱着身外之物,陷于自我陶醉而无法自拔,堕于庸人。至于达信仰之境,历练成圣人,乃是一种不断超拔的理想追求了。

生命是一种缘,是一种必然与偶然互为表里的机缘。珍惜生命,把握现在,于真实的生活中体会人生,于沧桑沉浮中觉悟“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智慧。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