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文摘 > 不就是个朋友圈吗,我们都在慌什么?

不就是个朋友圈吗,我们都在慌什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4.69K 次

不就是个朋友圈吗,我们都在慌什么?

我最近明白过来,为什么当下的言情剧越来越不写实,因为在真实生活里,太多的争端都起源于朋友圈,而电视剧没法拍。

不然微信也植入得太疯狂了。

F小姐突兀地宣布要分手,问她原因,只丢给我一张截图,我随便一扫,就知道她的怒气从何而来。截图里有两条动态,一条是她好友发布的一个视频,底下有她男友的一句回复,而紧接着的上一条,是F小姐在感叹冬天太耗能,一会儿就饿了,好几个人点zan,唯独她男友“像瞎了一样无动于衷”。她说这还怎么能忍呢,男朋友堂而皇之地在我好友的状态下点zan,还是在明知我这会在刷朋友圈的情况下,这不就是偷情偷到我眼皮子底下来了吗?

我被这铿锵有力的逻辑吓了一跳。

朋友圈里不少男生都热爱当“送zan干部”,一个zan,既可以矜持地表示“朕已阅”,也可以是一趟进退有据的勾搭,而两者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但女人就是这样的。她享受发个自拍底下乌泱泱一群人点zan,却不许自己的男朋友在人家的视频底下多说一句话,她分辩说,前者是人类对于美的单纯仰慕,而后者,是人性丑恶的一面妄图开始翻墙。

但点zan也不止于暧昧,很多“英豪阔大宽宏量,从不将儿女私情略系心上”的人,也会计较下自己的朋友圈zan数。他们通常一两个月发一条私人性质的状态,或者是带着家人在旅行,或者是身处某个象征身份的会场,这底下的点zan,意味着表面关系的融洽,双方信息的互通,还暗示着亲密合作的可能。

类似朋友圈这样的封闭社交之所以会调动人们的情绪,是因为你知道这个zan背后,牵扯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举个例子,合作过程中,你可能会常跟对方互动,而合作终止后,你们也渐渐地少掉联系,再或者,如果你的一名同事接连三个月忽略你的状态,你会不会很识趣地,在公司里少跟他往来,以免招致加剧的反感?

可能是真实的人际关系太凶险,一个不注意就会划伤跌落,朋友圈算是一个缓冲地带,让我们以迂回的方式梳理清楚——这是可结交的人,这是要避开的人,这是以含蓄方式绝交了的人,成年后我们不以意气论事,我们静悄悄地,用朋友圈规定了亲疏。

去年我写道,祝我们来年都能过上社交网络里呈现的生活。

我以为无可争议的,熟人社交圈里的我们,都比真实的模样体面起码百分之二十以上。但时下比较政治正确的说法是,人家只是在呈现身边的美,因为你太low,所以才看谁都是炫耀。

我就想不通了。你精心调色加滤镜p得连当地人都不认识了,这怎么还会是随手拍呢?

你明明跟我一样,平日里都吃十五块起送的肥牛烤鸡翅双拼,难得去一次外滩源,在大家落筷前迅速地拍照,那么朋友,你接受zan叹的时候,为什么不承认这是用心之作呢?

我一点都不烦朋友圈发美食发旅行发奢侈品的人,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势利,另一方面,我觉得人对于精致的生活有不懈的追求,然后以此为动力,争取把偶尔变为日常,也算是好事一桩。

但我觉得争论这是“分享”还是“炫耀”很幼稚,一个封闭的社交网络里,你我对各自的身份境遇都有所耳闻,朋友圈只是一种补充和强调,而当你自发地为自己贴上各类标签时,就该想到标签从来都是简洁而粗糙的产物,它烘托你,也限定你。

在你被熟人包围着羡慕的同时,也请接受人们八卦的永恒天性,指指点点你两句,这才是成年人开放和自在的心态。

反正人活在世上,总是要挨骂的,伸头缩头都是一刀,我情愿以后因为炫富被喷。

虽然目前我靠在朋友圈卖惨收红包为生。

有时也会懊恼地想,朋友圈里,可能压根就没有朋友。真正亲密的人,总是即时性地跟你分享喜怒哀乐,做完美甲就兴冲冲地问你好看吗,打牌赢了六十块都要汇报,哪顾得上纠结,到底要为这张抓拍选用哪款滤镜。

就像逢年过节,你跟大部分人转发老套的祝福短信,末尾还不忘署名,生怕这一点社交的努力白费。而跟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人,却不必假借节日的名头问候,你们自然地把话题延伸下去就好,在你们毫无重点、絮絮叨叨的对话间,月亮落下去,太阳升起来了,这便是最具仪式感的“节日快乐”。人世间最郑重其事的庆祝方式,都该是朴素而随意的,不必有蜡烛,也不需要烟火。

所以有时我会想离开一会。

离开熟人社交的天罗地网,离开那些越来越像是羁绊的关心,离开那些起初也不带恶意的攀比。

我想去见一些辽阔,聊一些无用。

我想再晃过一次自己。在某个陌生人面前,摘下“美满”的面具,聊那些被我刻意不提的伤疤。你知道我们女孩子很辛苦的,大家喜欢的,都是天真到轻信的小公主,所以只好假装自己住在一个粉红色的巨大气泡里,忍住不提所有的心酸和脏话。朋友圈里满是岁月静好的食物风景和人像,心里却是一堵又一堵灰蒙蒙的墙。

所以我懂为什么一些开放式的社交平台应运而生,譬如陌陌。它提供的,是一种更轻盈的交流方式,我们之间,只有兴趣的契合、关注点的相通,身体里那根弦终于稍微松弛了些,我不用隔着屏幕推测你的反应,也不用把贫瘠的生活装饰得金碧辉煌。

隔着很多的陌生,我大概可以在你面前从容哭一会。承认我也就是这么个普通的人,花很大力气去够树上的葡萄,偶尔摘下两串,摆盘拍照,更多时候,我脚都酸了,却什么都没有摘到。

记得我初中的时候,QQ上还很盛行玩漂流瓶,我捡到过一些人的真心话,回想起来,是梦呓般的青春。那时有猫扑有天涯,高中偷偷在数学课上逛天涯高楼,为哪个明星跟别人掐架,写过一些对粤语歌词的粗浅解读,收到过陌生网友的私信说“好巧我也喜欢这一句啊”。

上了大学,认识了更多人,社交圈子却越来越封闭,我们好像一同挤在八百米跑道上,一边迈着步子,一边偷瞄别人。谁谁谁的家里给他在上海买了房子,谁谁谁又晒了车钥匙,时值毕业的关卡,我们都特别焦灼,怕自己成为最惨淡的那一个。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就是这个状态,自己仿佛只留下一张嘴巴,咀嚼着别人的得跟失,你可以说我虚荣或者嫉妒,但我觉得不是。那是害怕。人在太年轻的时候是无法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的,我只能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我怕朋友圈里的我,一身无用的灵敏,双手空空。

二十来岁的我们,刚刚或者即将从学校里被放出来,听说过很多关于「幸福」的课程,却不知道该怎么过好这一生——或者说,我们压根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跟风、攀比和啥都要晒,就是这种迷茫状态结出的一连串果子。

但也有一天会停止的。总会有人,猛地转身往人少处跑,往自己可以大口呼吸的地方跑,往看起来不甚「美满」的角落跑。

那些开放式社交平台、辞职旅行的心灵鸡汤、还有跟买房领证相距很远的爱情,都是跟朋友圈所标榜的风气对立的。它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就像我们喜欢稳健的人生,却阅读病态的作品,那种毫无漏洞的完美,提供的,其实是秩序井然的枯槁。20岁时谁都生怕掉了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工程中慢了一拍,怕格格不入,怕看来很苦。

但怕着怕着,你就胆子大了。是那个窗板上结了一层霜的清晨吧,突然你不想再在人墙里打转,你探出头去,想尝一口凉凉的风。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