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QQ大全 > QQ空间日志 > 张艺谋初恋是其开启导演生涯贵人

张艺谋初恋是其开启导演生涯贵人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W 次

每个人童年都有梦想和爱好,现在的孩子们更多的是喜欢电脑和动画片,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则不可能有这些。那么张艺谋的童年有什么爱好,有什么梦想呢?那个时候买不起照相机,更谈不上喜欢摄影了。童年的张艺谋,爱好只有两个:画画和看小说。也许这两个爱好为张艺谋的艺术生涯做了些许铺垫吧。

张艺谋初恋是其开启导演生涯贵人

说起画画,不能不提起张艺谋的表姐。表姐比张艺谋大几岁,由于身处汉唐故地的缘故,从小就喜欢画古代的仕女图,这一点也影响到了张艺谋。在那个年代,出身是对一个人衡量的重要标准。对于出身不好的张艺谋,没有人跟他玩儿,大家如同躲避瘟神一般远离他,更谈不上什么知己了。无聊的时候,他就跟表姐学画画,以此来打发时光。在中国,大凡日后成名的人,家庭都贫困,甚至连学习的纸都买不起,张艺谋也有如此际遇。没有笔和颜料如何画画,特别是他喜欢的武士画像,只好用粉笔、用树枝、用刀……

再说读书吧。张艺谋依然像千篇一律的故事中那样,爱读书,但是家里没有余钱。但是张艺谋有一个别人没有的权力,也算是因祸得福。那个时候,张艺谋的母亲是在单位图书馆工作,那么大的图书馆,让张艺谋的胃口得到了满足。

西安市最大的钟楼,直到如今还在用革命歌曲《东方红》作为报时的音乐,每当走到钟楼底下,听着熟悉的音乐,张艺谋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那个难忘的年月。因为家庭出身特殊,张艺谋身边的伙伴不多,得不到认同和鼓励,这形成了他的一些性格特征。多年以后,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谈到这些,张艺谋不无感情的说起这份经历:“我实际上是被人从门缝儿里看着长大的。从小心理和性格就压抑、扭曲,即使现在,家庭问题平了反,我个人的路走得比较顺了,但是仍旧活得很累。有时也想试着松弛一下,但舒展之态几十年久违,怕是一时半会儿找不回来……很坦率地说,我一直是自卑的,一直是这样收缩性地做人,从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张艺谋的童年生活是青涩的,但是对于张艺谋来说,应该也有着许多感慨。刚刚读初中的张艺谋交上女朋友了,这是他的初恋,而且这段初恋时至今日也是刻骨铭心的,因为不仅因为真正地成为了一段婚姻并且有了结晶,更多的是那份清纯的感觉实在无法忘怀。

张艺谋初中的女朋友就是肖华,也是他日后的妻子。由于家庭背景及长期生活在北京的缘故,当时的肖华无论在感觉上还是知识上,都不输于张艺谋。都16岁的他们,互相欣赏,互相喜欢,默默地追逐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都曾经有过自己的少年恋人。那个年代的张艺谋和肖华是幸福的,然而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让整个中国变得疯狂了。还没有闹明白的张艺谋和肖华,被迫离开了熟悉的学校,离开了熟悉的家庭,来到了广阔无边的农村。新的变化,新的环境,不知所措的张艺谋和肖华,感觉自己也要改变什么,因为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1966年,中国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那是个难以说明是非的年代。在这个历史大变革中,中国的老百姓无所适从,只有默默地忍受。在那个打倒一切的年代,张艺谋和肖华同中国众多的青年一样,响应最高领袖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1968年,刚刚16岁上初二的张艺谋开始了自己的插队生活。

乾县,位于关中平原中段的北侧,渭北高原的南缘,早在黄帝时期就成为了祭天的场所。当时的乾县,跟西北大多数的地方一样,盛产黄土和贫穷,自然也就成为了插队接受教育的重点地方。

插队、知青、“文革”……这些个字眼环绕着中国许多年,那是个让人既怨恨又充满激情的年代。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如今很多已经功成名就,像张艺谋这样,但是谁都会感慨地冲着镜头说:我感谢那个火红的年代,虽然贫苦、虽然艰苦,但正是那十年岁月让我们学会了什么叫吃苦耐劳,现在还有什么苦吃不了呢?就拿张艺谋来说,从张艺谋早期拍摄并且参演的电影中,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发现了那个时代留给他的经验,吃苦便是其中最大的好处。拍《老井》的时候自己扛着上百斤的石板满山走,为了拍戏长时间不换衣服和袜子,这些在今天看来难以置信,但是从张艺谋身上却可以看到那一代人身上的精神,也许“文化大革命”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但是从练就了一代人的铮铮铁骨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据说,张艺谋的第一双尼龙丝袜也从那个时候开始穿的,在此之前都是穿补丁叠着补丁的线袜子,那双尼龙丝袜子正是肖华送给他的。从来到这里开始,两个人在广阔的农村天地中,上演着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恩爱之余,他们遇上了另一个问题:返城。相比张艺谋来说,肖华的境遇要好一些,回城的事情办得比较顺利。

张艺谋喜欢画画,特别是画毛主席像。记得那个时候,凡是上门找张艺谋的,都拿毛主席画像作为标志物参考。这个手艺,在插队时也得到了发挥。因为毛主席像画得惟妙惟肖,得到了村支书的厚爱,也使他在返城招工上得到了好处。

插队——回城招工,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轨迹。由于张艺谋的特点以及软磨硬泡的做法,终于打动了咸阳国棉八厂的工会主席。

这里有一个插曲出现了,前面说过“诒”字实在太生疏了,容易被很多人说错,什么“张治谋”、“张冶谋”,甚至招工的时候被读成了“张银幕”,近乎恶搞的讹读背后兴许有着些许的暗示吧。于是,“张艺谋”的名字在这个年代被启用了。

刚来到工厂,他更多的希望是自己有机会去工厂工会当宣传干事,再走属于自己的仕途。恐怕这是当年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的路子吧。于是,在工厂的工作中,业余爱好帮了大忙,画画、办板报,凡是跟工会有关的,都抢着去干。

就这样忙了整整3年,最后,他没有进入工会,却被分到了工艺室。虽然都跟绘画有关,但是开拖拉机跟开奔驰,差距还是蛮大的。从这个时候开始,张艺谋开始喜欢上了摄影,一方面是工作需要,另外一方面,张艺谋后来说:“那个时间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但是觉得时光不能荒废,于是便想起了学习摄影。”赶巧,那个时候表哥喜欢摄影,于是张艺谋便开始了所谓的艺术生涯。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巨大转折的一年,对于张艺谋来说更是如此。经过深思熟虑,张艺谋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但是好事多磨,虽然张艺谋的技术和感觉在当时来说是出类拔萃的,此时的张艺谋已经28岁了,比起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年龄限制超出了6岁。那个年代,规定还是非常教条、刻板的。

这个时候,张艺谋的“贵人”出现了。说起来,张艺谋的一生遇到了很多的“贵人”,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当年的学习过程中。肖华的姐夫也喜爱摄影,并且与很多的艺术大家熟悉,于是便找到了当时着名的老画家白雪石先生。老人家看完了张艺谋的作品,顿感人才难得。于是又通过当时文化部秘书长、着名的画家华君武的联络,联系到了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经过黄镇部长的批示,最后电影学院破格录取了张艺谋。

有人认为,他身边最重要的“贵人”,非肖华莫属。我们从他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如果没有肖华,怎么能够有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机会;如果没有肖华的帮助,张艺谋就不会遇到《红高粱》,让自己走向成功的道路。这恐怕也是如今张艺谋对肖华有着理不清、剪还乱的感情的缘故吧。

1978年,张艺谋开始了自己的电影学院生活,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事业。北京的大学生活,让张艺谋开了眼界,吸收了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营养,同时也让他与肖华的生活出现了落差,这可能也成为他们日后感情终结的导火索吧。就像肖华最爱说的,一切都由时间来决定。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