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QQ大全 > QQ空间日志 > 情感世界的漂泊者

情感世界的漂泊者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54K 次

有人说张爱玲的书有一种古墓般的凄凉。一捧起它,就让人进入一派雨天黄昏的岑寂,那种凉意一直凉到心里。读她的文章,字里行间满是她的孤寂身形,唱不尽的浮世里的悲欢。

情感世界的漂泊者

在她的文字里,我们看不到温馨的亲情和甜蜜的爱情。看到的只是冷漠的亲情和残酷、变态的爱情。不是吗?在七巧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近乎于残忍而血腥的母亲,她竟然处心积虑的扼杀了自己亲生骨肉的爱情与幸福;在葛薇龙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长期卖淫“式的卑微的奴性情感;在流苏与柳原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爱情的无力与无奈……

爱玲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经典的话:“生在这个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看到爱玲的情感态度,她对于感情是冷漠的。淳子在《百家讲坛》中就曾经解读过“张爱玲的残酷之美”。其中就对张爱玲的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漠然进行了解析。而我认为张爱玲并不是一个冷漠的人,而是一个悲天悯人的对人间的浮世有着彻底的大爱的一个作家。只不过她的这种感情表现得很残酷而已。她越是表现得很冷漠越能展示她的热情。因为从她传奇的一生我们不得不承认:爱玲是一个情感荒原的漂泊者。她一生都在寻找爱,包括父爱、母爱、夫爱。可是这些我们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的爱在爱玲那里确是那么遥远……

爱玲于1920年9月生于上海临近苏州河的一栋民初式样的老洋房里,她的家世曾经显赫一时,李鸿章是她的外曾祖父,祖父张佩纶是清流派的代表人物,深得李鸿章器重,遂将其女李菊耦嫁与张佩纶。到了爱玲父亲张廷重这一代已初见萧条端倪,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何况祖母陪嫁的金山银山,只不过用掉九牛一毛而已。她是张佩纶与李菊耦所生的唯一儿子张廷重的长女,自然很受宠爱。

爱玲出生时,她的家庭在经济上算是富裕的,但她的父母感情却因文化崇尚、性格差异而产生了鸿沟。父亲张廷重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遗少,逛戏院,走赌场,养外室,抽大烟。而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则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她是一个有理想、有梦幻、也有才学的名门淑女,而且她还崇尚西洋文明。就是这样的一个清秀而有才华的女子怎能与这种旧家庭的陈腐混在一起?父母琴瑟终不能调和,于是在爱玲四岁那年,心高性冷的母亲与同样崇尚西洋文化的小姑张茂渊一起去英国留学。对于一个只有四岁的孩子就失去了世上最亲的人。

其实在爱玲很小的时候就很少享受到母爱。坚持西式育儿的母亲在爱玲出生后并不与女儿同睡,而是在晨起之后由佣人抱到很有气派的铜架大床上,像逗洋娃娃般逗这个还算听话的女孩。一会便让佣人抱开。并不多顾女儿。因此对于一个虽然只有四岁的孩子。爱玲并没有对母亲有多少留恋,因此对于母亲来与她告别时,母亲再也忍不住趴在床上大哭时,爱玲只是悄悄地站在母亲的床前,看着母亲不停地抽噎。

得不得母爱,那么父爱呢?爱玲的父亲因家境富裕闲适成性,除了读读闲书便去跑赌场、逛戏院,做一些捧花吟月之事,也很少过问爱玲。爱玲几乎是在佣人的怀抱里长大的。幼小的爱玲在最需要父母之爱的童年时期她却很少得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这种缺陷无法补偿,也没有机会补偿。而且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对她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这种爱的缺失。

在爱玲八岁那年,留学英国的母亲终于回来了,她给爱玲带来了精彩的西方文化。母亲教她学钢琴、英文、绘画。可是这种童话般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父母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家庭内战一次又一次地爆发,常常吵得非常凶狠,间杂着父亲暴烈地摔家具的破碎声。每当此时,小爱玲便静静地聆听着楼房内父母的无法理喻的争吵声。在寂静的黄昏里,茫然四顾,爱玲觉得没有自己的附着点。终于有一天父母的争吵停止了,他们离婚了。这是她早已预感的事情。可是当母亲搬着行李离开家时,爱玲的眼泪禁不住簌簌的流下来了,她感到心里深处有一样东西慢慢消失了,无影无踪,在空空落落中她知道自己从此将要过另一种生活。从此后母走进了她的生活。而且她这一生也没有摆脱过后母的阴影。家庭的变化,使尚在年幼的爱玲性格变得愈来愈内向,她很少与人交谈,她那颗-敏感多疑的心,在孤寂的少年时代便承受了超常的负荷。

家庭的不幸,父母是离异给原本就性格内向、敏感的爱玲带来了深深的痛苦。并使她在人生之帆刚刚起航之时,她便过早的在心中涌起了一股说不清的苍凉之情。而且这种苍凉之情一经在童年时期生根,便永久的长在了爱玲的情感深处,灵魂深处。并贯穿在爱玲的一生之中,再也没有消失。

我们从爱玲的作品中、从爱玲的爱情与生活中,无不感受到这种苍凉之情。著名作家叶兆言说:“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著名的评论家于青教授说:“张爱玲是一个临水照花的苍凉丽影”。我们从爱玲的作品中,无不感受到她的“生之艰难,爱之凄凉”的风格。而这种文风恰恰和她童年时期爱的缺乏有关。正是她在最需要爱的时候没有得到爱,所以她才异常渴望得到爱,而愈是渴望爱愈是得不到爱,便有了一种失落,甚至是产生了绝望的感情。这种感情体现在作品中就是一种冷酷。

有人曾这样评价张爱玲的文字“读她的文章,感觉它们就像一朵朵冰凉的雪花落在心尖上,瞬时就被那冷气激灵了一下,而当它化的时候,连同你的心也会冷得疼了”。的确,我们读她的作品,确实被冷得疼了。

在她的文字里我们读不到温馨的亲情。甚至在她的文字里面我们看不到一位具有慈祥、善良、宽厚、博爱的母亲或父亲形象。在她笔下的父亲形象不是自私就是猥琐,如《多少恨》中虞家茵的父亲。他在家茵很小的时候为了自己心仪的女人就狠心的抛弃了家茵母女,后来挥霍尽了就来搜刮她的女儿。在得知自己的女儿与一个富人在恋爱,便千方百计、挖空心思、恬不知耻用各种卑劣的手段求取自己的利益。这就是出现在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还有一位就是出现在爱玲的小说《心经》中的小寒的父亲峰仪等等。

而母亲的形象更是模糊的。一如爱玲的母亲之于她的印象。母亲在爱玲的生活中只是一个印象。一种飘渺的虚幻的画。毕竟母亲陪伴爱玲的时间太少太少。在她很小的时候她还体会不到什么是母爱;当她大一点的时候,父母又离异了,随后又去英法留学,到爱玲成人时,母亲又远渡重洋,从此音信皆无。至死母女也没能见上一面。这样的母女关系,你怎能奢望爱玲写出明朗、感人的母亲形象呢?所以正是这种爱的缺失,这种最原始的父母之爱的缺失,使爱玲的情感坐标系失衡,才使她在作品中不知不觉的营造了一种冷漠、傲然、惨淡、苍凉的味道。

这种爱的缺失对爱玲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不仅体现在在她的作品里,还体现在她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感情上。爱玲的这种爱的缺失体现在爱情上,就是她对丈夫的选择就是对于父亲般的爱的选择,即这种“恋父”情结。

我们都知道爱玲的两任丈夫的年龄都远远的大于爱玲的年龄。第一任丈夫就是为广大的张迷所深恶痛绝的大汉奸胡兰成。他是一位没有家国观念的自私、卑劣的人;是一个稍微有点良知和廉耻之心的人所不齿的人;是一个始乱终弃、沾花惹草的如动物般的好色滥情之人。提起他,我们就会义愤填膺,更为爱玲而感到深深地悲哀。

其实我们从爱玲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爱玲是一个爱情高手,她对于感情的参透很深刻,她对于男性的种种心理把握得很到位。可以说在爱玲的笔下男性的形象都很模糊不是很明朗。而且都很自私、滥情。如乔其乔、范柳原、振保等。可是尽管这些男性的身上有许多缺点,但都没有胡兰成给与爱玲的那种痛彻心肺、深入骨髓的足以毁灭一个女人一生幸福的巨大伤害。胡兰成对于爱玲的伤害是毁灭性的。致使爱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生活在痛苦之中没有再爱别人。而她后期到美国与莱雅的婚姻也是苦涩多于幸福。

爱玲,一个独特的女人,一个才情可以与曹雪芹、鲁迅比肩的奇女子就这样在尘世的情感世界里孤独地流浪、漂泊。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