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夹缝中的历史读后感范文大纲

夹缝中的历史读后感范文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3W 次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夹缝中的历史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夹缝中的历史读后感范文

  夹缝中的历史读后感1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夹缝中的历史》。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成功的罪孽》和《灰堆》两个章节。在《成功的罪孽》一文中,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了2300多年前,那场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商鞅变法!无疑,商鞅变法在当时是成功的,直接导致了地处西北的弱小秦国从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方霸主,并最终扫平东方六国,一统天下成就亘古未有之霸业,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但是一个时代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在其后的所有时代都会取得成功,有时恰恰相反,会成为后世不断沦落的罪孽根源,而商鞅变法就是这样生动的例子。商鞅变法是通过剥夺人的自由而使本来弱小的秦国迅速强大起来,提高的是君主的绝对权威,甚至不惜以毁灭文化、剿除思想为代价,使君主集权统治鬼胎脱生,长大成魔,并使其后的中国历史进入到从一个君主集权统治过渡到另一个君主集权统治的历史怪圈中,两千多年未曾改变。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那么这样的变法我宁愿它从来没有发生过!在《灰堆》一文中,写了中国古代的皇帝们,那些所谓的天之子们,为了加强自己对人民的统治,不惜以牺牲中华文化典籍为代价,焚百家书,禁锢人们的思想,可是他们这些自诩为人中之龙的人,却不知道这样做是自掘坟墓,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是反人类,反历史的。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就是使统治阶级的权力无限膨胀,而人民只有战战兢兢、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人头不保,家破人亡。

这一切到了一个极限的时候,就犹如一个破败不堪的屋顶堆满了厚厚的积雪,整个房屋已经不堪重负摇摇欲坠了,这时又在其上下了一层霜,就是这一层薄薄的霜,看似无足轻重,却将这早已破败的屋顶从空中一下压趴在地上,并且掼得粉碎。古代的那些皇帝佬们,大兴文字狱,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都给人民戴上了无形而沉重的枷锁,让人动弹不得。

试想,在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甚至连人的基本的民主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的社会里,这个国家的灭亡当然就是世界上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在本书中,作者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历史,但是历史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殊不知,那高大宏伟的金字塔背后是无数埃及奴隶的斑斑血泪,蜿蜒壮丽的长城托起它的是千千万万中国古人的森森白骨啊!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让我们从历史的成败中汲取营养,去创造灿烂辉煌的明天吧!

  夹缝中的历史读后感2

今日,读了《夹缝中的历史》后,颇有感悟,不免多啰嗦几句。

过去,我是这么看待历史的:在一段特殊的时期里,一群特别的人,做了一些影响后世的事。我更愿意把历史当做故事来看,或如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我会觉得吴三桂是个情种;荆轲刺秦王,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动容。也曾为韩信忍胯下之辱后,封王不仅不杀那个混混反而提拔那人的那份气度所折服。

可是这背后的真相呢?

《夹缝中的历史》的名字很有意思,在名词历史前加了一个很让人匪夷所思的形容词夹缝中来加以修饰核和限定。整本书读下来,我发现,名副其实。纵观历史长河,随着时间的沉淀,历史从口传口后变成了故事,同时,真相已被掩埋在了尘埃中,但是,《夹缝中的历史》用批判的思维去分析了历史中的每一个细节,得出一个完全和故事大相径庭的答案。如:吴三桂放清兵入关后,并未去寻找陈圆圆;太子丹和荆轲刺杀秦王也并非是什么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只是太子丹受气后,想通过刺杀要挟秦王要点土地的贪婪之心罢了。“尽信书,即可无书”,《夹缝中的历史》通过分析举证,将原本史书中美好的故事,打的支离破碎,将故事诠释的淋漓尽致。我现在不免反思,再被文学熏陶、粉饰后,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背后,还有多少我们忽略的细节,还有多少历史的真相等待我们去发现呢?

最后,我还从书中收获到的是一种批判的思维。曾经我一度认为,凡事一定有个对错,说他对,就绝对不会错,说他错,绝不会对。可在信息碎片化后的如今,我们的固有思维难免会被利用,“被人肉后逼死的女医生,反杀。儿子虐待父母”会被关键词所误导,但批评的思维,通过抓有力证据来推翻“......”是个杀人犯这个否命题,让我看待事情能挖掘更深层的东西。

我们应该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历史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在夹缝中看历史,也许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只要我们多思考,我们便会有不同的发现。

  夹缝中的历史读后感3

历史的轨迹在不断前进。历史的真象往往隐藏在谬论之中,埋藏在假象之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阿透过夹缝看历史,看清历史的真象。我明白今天我们评价古人时,我们应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在我看来荆柯是一个胆小的壮士,他得到田光先生的推荐,受到太子丹的恩惠,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但我却怀疑荆柯。真理不是显示在外的,就像对与于荆柯的怀疑,也是要摆脱世俗的成见,分析他种种行为的原因。在凄凉萧瑟的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柯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柯和秦舞阳一起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到咸阳宫去刺杀秦王。但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有人说是秦王的运气好,有人说是侍女的帮助,使秦王逃过一劫。

但我却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荆柯怕死,当他抓住秦王的衣袖时,他可以立刻杀了秦王,他却想制服秦王,将他生擒活捉,他知道如果秦王死了,他也别想活,这便是,他是贪生的,他是怕死的。他有神勇,但他缺乏完全的献身精神,他没有超越生对他的吸引,也没超越他对死亡的抗拒。不过荆柯的所有信义与胆气还是让人极其钦佩的。他谋杀秦王的大举,显然能使处在欺凌之下的中国人产身产生共鸣和快感,并得到一些慰藉。荆柯也演变成为反抗暴君的象征,荆轲的意义便超出他行为的本身。

在中国,韩信显然是一个典范,一个能屈能伸的典范,用以后的功绩来洗刷了以前跨下之辱的典范。人们好似将韩信所受的耻辱看作他实现其目的的一个铺垫,一个陪衬,甚至是一个升华的动力。但“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精神准则,一个忍耐的底线。

作为汉朝开国功臣的韩信却甘心忍受了跨下奇辱。在当时的观念下,韩信应该用自己的生命来反抗,但他并没有跳起来反抗。一个人是否受到侮辱,并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但如何对待侮辱,却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于是这便成为他终身的耻辱。他沉默的原因并不是他的宽容和怜悯,而是为了功利,他向世俗低下了头。尊严是不可以用来和功利交换的,韩信的这种作法本身就是对自身价值的无视。然而在今天韩信依然被当作正面形象而不断提及。像这样的偶像,被树立起来,必将会使那些奋发而起,激励反抗的灵魂哭泣。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独立精神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历史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在夹缝中看历史,也许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只要我们多思考,我们便会有不同的发现。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