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谈修养》读后感4篇

《谈修养》读后感4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8W 次

《谈修养》是中周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光潜。本书是作者阐发人生修养途径的著作,作者以其心理学的专长和思想文化的观察,把握个人心性与社群国族之间的互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谈修养》读后感,欢迎阅读。

《谈修养》读后感4篇

  《谈修养》读后感

今年十月,我读了朱潜光老先生的《谈修养》,收获颇多,但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不以为然,以为这种书,又是在讲什么大道理,与自己可能相距甚远。可是,当我读了第一谈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我被这本书征服了。我觉得这正是我一个大学生,一个有梦想的、想有所作为的大学生,现在需要的东西。平淡的语言,朴实的文字,却能引燃心中的热火。当读到"长夜漫漫何时旦"时,我深刻地感受到几辈人对于"三部曲"的无奈而又无助的心情;当文中谈到几个认识的时候,我又沉重的感受到作为青年人的重担,祖国的明天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但是,现在的我,担当此任嘛?我怀疑,我迷茫,希望从接下来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首先,朱老师就用朴实的文字,谈了自己对立志的看法,其中,他的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给了我很深的影响,而我又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的总结为:力而能为、即做不延、尽职尽责。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履行的信条。文章中又提及到"奋斗"一词,我认为如果人生不能奋斗,就失去了生命本来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奋斗的人,就能征服所有的困难。

俗话说的好:"有志者事竟成"。在青年时代的我们如果设定了目标,就要努力向前。如果在过程中受到些磨难。这是对人生的考验,就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奋斗拼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都说一个人的一生是由他的性格来决定的,然而,我觉得人只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理智对待,认真思考,不骄不躁,困难就能迎刃而解。接下来,给我影响较深的是朱老先生对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谈及。一个国家,要想复兴,要想强大,就必须要有人站出来。曾经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看现在,还要看将来。而祖国的将来也就是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什么我要引入这段话呢?因为我们,作为哈工大人,作为经过层层选拔而挑选出来的人,就要勇于承担重任,勇于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他人,尽可能的改变周围的环境与气氛,使之朝好的方向发展。朱老先生还指出,我们必须在心理养成对于个人努力的信任。因为许多人仍妄存侥幸的心理,许多人都把立国的希望借助于他人的身上。如果这样,国家只能是衰退,受他国凌。所以我非常赞同朱老先生所说的,"必须要摒弃而且消灭社会上一切侥幸苟安者、颓废因循着和夤缘幸进者。"

前几日,做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活动,让我拿着摄像机,跟着主持人,询问"你幸福吗?"这个主题的相关问题。对于不同人,有不同的幸福观:学生的幸福是建立在自己是否学业有所成,毕业后是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教师的幸福则是建立在自己是否有好的科研,自己的家庭是否和睦,孩子是否学业有成;工人的幸福则是建立在家庭是否幸福,工作是否顺利;老人的幸福则是建立在身体的健康,儿女的孝顺。每个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段,都有着不同的幸福观。而幸福来自于什么?朱老先生表示,幸福,是一种享受,不仅是肉体,也包括心灵。一个人的思想有多深,他的幸福感也就有多深。

《谈修养》这本书不仅在文字上面给了我极大的享受,而且在思想上也给了我很大鼓舞,让我改变了很多。它让我知道,如果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摒弃"懒"的思想,坚持自己的"三此主义";它让我明白,做人一定要真诚,要有修养。一个人的品德涵养往往体现在一些小的事情上面。与此同时,它还让我懂得,在工作中,一个个人能力强大的集体里,只靠一个人是不能有所发展的,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辉煌,取得成功。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俗话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学习,相互体谅关心,只有人与人的关系融洽,生活才会愉快。

  《谈修养》读后感

大学都快要结束了。回想起来,专业课的知识该读的大部分都读了,但是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自己读得确实很少。这也是有时觉得自己理论功底和文字能力不够的原因。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本来每学期都有计划读几本文学、历史或者哲学方面的书籍,但是大多数都被搁浅了。一方面是由于时间分配上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是觉得是因为自己太"懒"了。后一点也是在我读完《谈修养》一书后的感触。

这次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一书,不仅受益匪浅而且还感到"吃惊"。为什么用"吃惊"这个词呢?我觉得,虽然这本书名是《谈修养》,是朱光潜先生对当时社会环境下青年人的思想引领,但是我在书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朱光潜先生对当时社会和国家问题的深刻分析与解剖,同时也给出了解决的良方。比如说:第六谈《谈处群》就是从个人出发,以小见大,谈的是国家大事。平时我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很感兴趣,也爱琢磨一些事情发生的原因,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进行分析,不仅没有条理也没有深度。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分析思路更加清晰了,并且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和透彻了。这正是缘于这本书对当时社会上一些问题的很深刻的剖析和详细的解答。如:《谈立志》中,先生分析了抗战以前和抗战以来青年心里的区别,并深究了其中的原因。还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中似乎能找到社会变坏的原因:人的惰性。这是最本质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他说:懒,所以苟且因循敷衍,做事不认真;懒,所以贪小便宜,以不正当的方法解决个人生计;懒,所以随俗沉浮,一味圆滑不敢为正义公道奋斗;懒,所以遇引诱即堕落,个人生活无纪律,社会生活无秩序。懒是万恶之源!这本书也解答了我的一个疑惑,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道德去约束和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借助法律的手段。我现在知道了这是一个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问题。这些对我能更加深刻而有条理的分析一些事情有很大的帮助。朱光潜先生不仅是一位美学大师,他对于当时社会中的丑恶现象也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对青年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些都表说明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总之,我就吃惊在在一本谈个人修养的书籍里找到了关于国家、社会、教育等方面的答案。

修养,修身养性也。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外在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一个人的生活作风。要想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作风,就要做到"四自"、"四慎"。"四自"是"自重"、"自醒"、"自警"、"自励";"四慎"是"慎独"、"慎微"、"慎始"、"慎终"。我觉得,"慎独"尤为重要。"慎独"通俗的讲就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但是他们两个又不完全相同。"慎独"讲的是在没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是否能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比如,一个人可能在有人在场的情况下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等,但是在没人在场的情况下,他是否仍能做到这一点呢?如果不能的话,就说明他的修养还没有达到很高的境界。独处才是最考验一个人修养的时候,也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

我对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谈《谈价值意识》。虽然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写的,其中很多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在现实中任然存在,也很实用。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话是"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而幸福来源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和"要复兴中华名族,我们必须在青年心理中养成对于个人努力地信任"。印象深刻是因为第一句话我现在还不太理解;另外一句是太理解、太赞同了。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也就使得每个人追求幸福所努力的方向不一。幸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饥饿时能吃上热喷喷的饭是幸福;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幸福他们就幸福。

总而言之,之所以朱光潜先生能在当时那样一个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真、善、美的修养,并能深刻的理解当时社会上的不正的现象和风气,是因为他的内心是美的。而这种美的价值是不可测量的。正如先生所说,"全社会都坏时,如果有一个好人存在,它的意义与价值是不可测量的"。正是当时这些黑暗之中的星星之火将我们民族引向了现在的光明。

  《谈修养》读后感

修养,指人的行为和涵养,与人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为人综合素质的表现。虽然“修养”二字,由来已久,出自孟子的“修身以养性”,但对于修养的追求从未停滞。古人说:“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切、磋、琢、磨”都是加工产品的工艺,“修”就是“锻炼”,引申为研究学习问题,增长才干的过程;“涵养熏陶”是指受到一种思想、品行、习惯的长期濡染而趋同化,“养”就是“提高”。经受锻炼,得以提高,保持某一境界,就是修养。谈修养是人们对修养的释读,带有很大程度道德文化的传承性和充分的个人意志的成分,这种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为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修养的概念很宽泛,在任何领域任何角度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们在追求高境界的人生品格中孜孜不倦的探究。

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一书从不同角度给我们阐释了青年一代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内在修为。作为刚刚从学校走出来步入社会工作的大学生,在社会这个复杂的大染缸中,如何做到处事不惊,不腐化堕落,迷茫沉沦,很是重要;作为青年一代,往往容易重复“追求”“彷徨”“堕落”这个过程,大家都似蒙在鼓里过日子,闭着眼睛醉生梦死,放弃自己的理想;作为刚工作的大学生,我们必然要彻底地觉悟,拿出坚毅的意志力,脚踏实地,互助仁爱,为自己的理想打拼,为祖国的建设努力,为人民服务。

  《谈修养》读后感

朱老前辈,是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曾写过许多著作,其中《谈修养》这本书属于朱老先生的早期作品。文章读上去浅显易懂,但其中之深刻含义却要仔细琢磨一番。虽是老先生早年作品,但对于我识。它告诉我们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仅有志气,而且能拼搏,不仅热爱事业,而且热爱生活积极上进,不仅有着高尚的道德和情趣,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阅历,而且还要有着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奋斗开拓的精神。有修养的人,一定是有爱心并且知识渊博的人。一定是爱学习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自己的修养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的人。

朱老用二十谈,谈出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我更喜欢把它解读为这是朱老与青年人之间的恳谈。读书伊始,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写在抗战胜利后的日子,起初会担心这样的内容会不会有些过时,但当你细细品读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更是有思想精髓的。这其中饱含着朱老对我们青年,对我们民族寄予的厚望。并以自身的角度去体验青年存在的问题,字里行间充满焦虑和担忧,说出了许多问题,比如:"青年一代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内在修为。"作为在学校学习即将步入社会工作的我们,在大学这个看似安逸的环境中,只有做到处事不惊,不腐化堕落,迷茫沉沦,拿出坚毅的意志力,脚踏实地,互助仁爱,为自己的理想打拼,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我们的祖国。

读书过程中我记下了许多给我很大启发的东西,比如:"知难行易""理想与事实起冲突时,错处不在事实而在理想""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选择走抵抗力最大的而不走抵抗力最低的道路""社会愈恶愈需要有少数特立独行的人们去转移风气",以及不善处群的解决方法,过团体的活动等。其中尤其是谈读书这一章给我很大启发,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其中好处自然不用多说,但是真正做到会读书自然也不容易,读而不思,不行,爱读书,思考中读,读就要读经典,而且不能要拿它作为一个任务,要把它当成朋友一样去交流,谈心。读书在于选得精,读得透。不能说读万卷书,跟没读一样,只记书名。读十年书,不如读十遍书,经典是要用时间品味的。而且读书不能挑食,厌食,只有真正的会读书读好书才能做到"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

读完此书给我带来很大的改变,这二十谈,给我教育最深地方就是有量变才有质变,只有厚积薄发,脚踏实地才能真正实现理想。《谈修养》这本书,有很多很多这样的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道理。读完这本书给我最深的体会便是:“每一个行为都孕育着一个习惯;每一种习惯都体现一个个性,每一个个性都反馈一种修养,每一种修养都决定不一样的命运。”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