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尚书读后感大纲

尚书读后感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4W 次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尚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尚书读后感

尚书读后感1

自从两年前开始读《尚书》,我对此书的兴趣一直不减。有朋友问我,《尚书》不是很难读吗?你怎么看得津津有味?难道你全都能理解吗?我摇摇头,对他说,并非我古文很好,而因为难易是相对的,古人曾道“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尚书》文辞尽管古奥,但是如果你对照着注释,仔细思索,反复诵读,还是能够粗粗地读通一部分的。正如古人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当然,不可能全部都理解。著名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在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尚书》之后叹道:我只读懂了一半的《尚书》。

长期以来《尚书》被奉为儒家经典,人们着重于义理训诂。而一些史学家则将其当作史书看待,正如“六经皆史”的口号,虽不至于“六经注我”的程度,也成了他们研究中国历史的必备材料。

其中也有一些是不能直接用作史料的,古文经部分引用时要特别小心。不过今文经中的《周书》诸浩则珍贵无比,基本上可以当作信史征用。经过千百年无数人的考证,依然根基稳固,另外,它的可信程度在不断的出土青铜器佐证下,得到进一步确认。比如《利簋》就能证明《牧誓》“甲。朝”的记载是正确的。

更为可贵的是它们(包括《费誓》《吕刑》《秦誓》等)记载了西周尤其是周初重要的历史事件,成为了可靠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华夏族千年一贯的民族心理(比如儒学等)几乎都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社会大变革中找到回溯点。

许倬云先生曾说:“有关西周的史料,比之商代及春秋都远为贫乏。”(《西周史》前言)要了解西周时代,必须读《尚书》。甚至可以说,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也必须读《尚书》。

尚书读后感2

自从两年前开始读《尚书》,我对此书的兴趣《尚书》读后感一直不减。有朋友问我,《尚书》不是很难读吗?你怎么看得津津有味?难道你全都能理解吗?我摇摇头,对他说,并非我古文很好,而因为难易是相对的,古人曾道“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尚书》文辞尽管古奥,但是如果你对照着注释,仔细思索,反复诵读,还是能够粗粗地读通一部分的。正如古人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当然,不可能全部都理解。着名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在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尚书》之后叹道:我只读懂了一半的《尚书》。 长期以来《尚书》被奉为儒家经典,人们着重于《尚书》读后感义理训诂。而一些史学家则将其当作史书看待,正如“六经皆史”的口号,虽不至于“六经注我”的程度,也成了他们研究中国历史的必备材料。 其中也有一些是不能直接用作史料的,古文经部分引用时要特别小心。

不过今文经中的《周书》诸浩则珍贵无比,基本上可以当作信史征用。经过千百年无数人的考证,依然根基稳固,另外,它的可信程度在不断的出土青铜器佐证下,得到进一步确认。比如《利簋》就能证明《牧誓》“甲.朝”的记载是正确的。 更为可贵的是它们(包括《费誓》《吕刑》《秦誓》等)记载《尚书》读后感了西周尤其是周初重要的历史事件,成为了可靠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华夏族千年一贯的民族心理(比如儒学等)几乎都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社会大变革中找到回溯点。 许倬云先生曾说:“有关西周的史料,比之商代及春秋都远为贫乏。”(《西周史》前言)要了解西周时代,必须读《尚书》。甚至可以说,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也必须读《尚书》。

尚书读后感3

打开网站第一眼就被舟曲的标题所吸引,前段时间各大新闻媒体都在报道,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是我所了解的第二次中国人民面临的灾难了。点开标题,内容是南京的一所中学正在进行爱念仪式。在不大的操场上,同学们面对降下的.半旗,在心中对舟曲遇难的同胞表达最深切的悼念。在网上、在新闻上看过的舟曲遇难同胞,心中感到很难受,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眼中充满了悲切和渴望,期盼能再有个家,再有个安静、敞亮的教室可以去读书、写字。那些对于孩子应该享有的温馨、幸福、体贴已经离得太远太远。

多么希望每个人都有个完整的家,每天都有欢声笑语,每天都见到自己可敬的爷爷奶奶,可爱的爸爸妈妈,英俊的哥哥,能有一个让我结识小伙伴的教室。

是的,同胞已逝,让我们为他们真诚的祈祷,祝福他们一路走好,人间有爱,让我们用真情温暖灾区的人民,舟曲灾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我们与灾区人民永远心连心!舟曲,我们风雨同舟!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