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9W 次

要想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常态,必须解决好读书的动力问题。接下来小编整理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欢迎阅读借鉴。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篇1

利用暑假读完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和王定华先生的《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两本书。综合二书与自身经验,也想聊聊自己对完美教育的想象,再一并将自己所产生的策略做一个记录。

在我粗浅的理解里,教育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人物主要有学生、教师、家长,以此建立的人物关系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亲子关系;涉及的场所包括教室、校园、家庭、社会;涉及的具体事件则是教、学和实践的形式。至于教育的目的,我十分认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提出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下面我具体谈谈教育过程的各个要素。

一、教育的关键是人

一直以来,在教育环节中到底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各学派各有各的理论和事实支撑。从当下的教改形势来看,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等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一直以来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却一直未变。那么,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的位置。

在我看来,教师不该是简单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传递者,教师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探究欲望的“催化剂”。打一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春节时一个孩子拿到了鞭炮就想办法找火器燃放一样,教师就是点燃学生自己去尝试和体验的引导者和激发者。所以,教师不该将自己的学识复制粘贴给学生(满堂灌),而是想办法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欢快的翱翔。再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教师就如一位厨师,其作用就是拿出更多更丰富的菜目给学生,让学生享受饕餮盛宴。

无论是如送鞭炮的激发者还是提供大餐的服务者,教师自身的学识与素养、能力与眼界都必须达到一定高度。美国教师弗兰克·迈考特所著《教书匠》里描述的那个为人诚实、勇于创新、崇山自由的迈考特老师是我所推崇的教师模样。

学生的位置。

学生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自然是教育环节中最受“保护”的一方,继往开来就是他们的使命。学生对于接受教育这件事要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还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其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学生要明确接受教育是生存需要,也是进化需要。

家长的位置。

无论是基于对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的认识,还是功利主义的追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将孩子送到学校那样简单,而是应该承担起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不断的优化自身,是促进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家长依然要主动接受终生教育。

当教师、学生、家长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的处理就会变得更为和谐。

二、教育依托在教育的场所

教育的发生必然有一定的情境和场地,自基础教育创立以来,学校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是组成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全部,而以班级为组织结构的学校,教室又成为教学最主要的场所。此外,家庭和社会则构成教育的辅助场所。

美国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让人意识到教室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教室文化的打造。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室布置如张贴标语、图片均是统一样式,有的学校为追求一致性,不允许班级有特殊的装饰与改造。可以说学生从读书到毕业,教室永远都是一个模样。当然,如果说外在的装饰不能代表教室文化,那么又有多少学校真正重视班级管理的文化建设呢?没有一个稳定的、鲜活的、可持续的教室文化支撑教室这一教育的重要场所,那么学生不免会因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而激发不了学习的欲望。

除了教室外,家庭和社会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场所和辅助场所。当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价值观与家庭和社会想违背,那么学生会疑惑、会迷茫,甚至会放弃学业。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场所在培养学生方面需达成一致。

三、教育的形式宜多样

关于这一层次的分析,有许多教育专家都有过清晰的阐释,笔者囿于能力限制,暂时提不出更为进步的理念。在此,就援引《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中关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部分,谈谈自己的理解。

美国教育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在教、学、实践三个环节中,环环相扣,理论跟得上实践,实践服务着发展,发展定位于国际。例如“在家上学”这一领域,由起初既不扶持也不反对,到后来社区出面协同发展,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读书笔记。让在家上学的孩子一样去社区学校参与公共事务,给予在家上学的孩子实践的机会,且由当地教育部门出面对在家上学的孩子进行阶段性考核。这一系列的举措,让人艳羡!而反观我们国家,目前在家上学的现象并不是不存在,但是在家上学并没有被先关部门所承认或协助。

四、我所想到的一些教学与管理策略

在阅读王定华和常生龙两位专家的著作后,我结合所在学校、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角色的反思,记录和制定出以下几种教学与管理策略。

第一,从倾听到表达,杜绝“我不知道”的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的作者对教师提出的“两个希望”“一个变化”让我印象深刻。“两个希望”是希望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把回答的权利交给学生;希望教师要求学生有问题时才举手,而不是想回答问题时才举手。“一个变化”指教师不能只让举手的人回答问题,而是随即抽取学生,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杜绝退出”是我在课堂上不够重视的教学技巧。“杜绝退出”的目标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不提问。《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中“学会倾听”部分的案例值得我贯彻:每个人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必须先复述前面一位同学的讲话内容,知道对方满意为止。这样就会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若将以上四个策略连接起来使用,让学生从倾听到表达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第二,树立“阅读是为了活着”意识。

土耳其小说家欧汉·帕姆克在其作品《白色城堡》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犹如单趟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来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是多么复杂和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当你读完它时,你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之处有进一步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感悟。”

所以,我要让自己阅读的习惯感染给学生,随时随地的分享阅读的快乐。

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开展一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第一个行动就是打造班级读书角,第二个就是每天抽出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第三就是开展“书香月”活动,第四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选平台。

第三,以身示范,师生共写。

我一向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但却在坚持让学生每天写随笔以外就很少有比较系统的写作指导。苏明进老师的《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一书中的“联络簿的作用”激发我改进了我们随笔随意些的旧模式。苏老师学生的联络簿除了让学生记作业之外,还要求学生每天写两篇短文。第一篇是“每日创意短文写作”。周一记录当天或者上周最快乐的一件事;周二用三个以上的成语创作一个故事;周三是“写信给老苏”;周四是“创意急转弯”,用几个天马行空的词语创作精彩的故事;周五是“新闻新知”,剪一篇报纸新闻并做评论。第二篇是“每日行善日记”。或观察身边的人对自己做了什么好事,用感恩的心情将其描述出来;或写下自己每天帮助别人做了什么好事;或反省自己每天要修正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方案

在仿照苏老师的写作训练外,我会增加我与学生一起写这一环节。让学生看到老师(班主任)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无形中就增进了师生、同学间的感情,影响整个班风。

第四,班级不是班主任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一书中陶行知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的活力丰富不丰富。”这一百年前的教育之声,在今天依然是那样的振聋发聩。我在反思自己身为班主任,何尝不是讲教室把控的严严实实。

因此,我要借鉴书中的管理班级的策略,设置“三权分立”,成立立法委员会、司法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明确各委员会的职责,彼此监督,自我管理。

五、小结

《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为我开眼看见区别于自己熟识的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则为我的教师信念增加一份力量。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篇2

假期有幸读到了这本书,它是上海市特级教师常生龙老师所写,全书共分五个专辑,分别依次是教学即创造,教学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

教学及创造这一章中感受最深的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书中谈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教师和学生都对学习充满期待。

二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让学生明白单干完不成学习任务。

一、教师和学生都对学习充满期待

如何做到让教师和学生都对学习充满期待呢?书中介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这本书中写道:新开学的第一周对一位教师的重要性,期中第一节课尤为重要。到一个新的环境,难免会有很多的不适和恐惧感,我们最希望的就是有一张地图,可以按图索骥,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另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让大家对学习充满期待的好方法。

除了做到这些,我觉得从教师方面来说,还应该在以下方面多努力。教师应该做到从心底里关心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把教学当作一项事业来做。特级教师闫学曾说过,好老师的五个特质: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来做。你是否能不断地突破自身的局限,开拓新的疆域。有一种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在某一领域沉淀下去,打造自己,自己的专属平台。为自己创造机会,学会主动出击。博大的视野格局聚焦在美好的事物上。

余映潮老师也说过优秀的学科教师是什么样的人?首先应该是热爱学习的人,应该是定力强大的人,应该是目标明确的人,应该是精干提炼的人,应该是技艺高明的人。

作为老师如果我们朝这个方向去努力,那么我们就能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从学生方面来说,如果学生从内心里渴望学习,把自己的内驱力激发出来,那么他对学习一定会竭尽全力。

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

总之我们教师要想做好工作,应该做到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老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为教师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但一堂课下来学习的收获却不多。原因何在?其实就在教师将讲台看成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仅仅让学生做了观众,课堂教学没有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做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将课堂上的话语权将给学生。学生心中的疑惑表达出来了,教师才知道学生问题在哪里。从学生讲出来的那些语焉不详的话语中,教师或许能辨别出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思路。

贲友林老师这样说过,学生能够安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真正的课堂。他讲述了自己在上课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边长是90厘米的正方形,如果边长增加三厘米,周长增加多少呢?学生用三种不同的方法,画图有理有据的解释出来。贲老师看到学生的做法跟自己预设的完全不一样。如果是我们平常的老师,肯定会训斥学生,告诉学生答案是就那一两种。

可是,贲老师却善于抓住这样的意外。他常说意外,并不是教师制造出来的,而是还原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想法,这样的意外,其实更对学生来说,就是他们本身的学习状态与场景,更多意外的出现缘于学生以他们的方式在成长。大部分新教师,在自己的知识系统不完备,教学经验不足时,都会潜意识地对课堂对教学进行控制。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将教材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做到解放学生,解放课堂,解放教学。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在教学下课堂细节上多下功夫。就拿课堂提问来说,很多教师常低估学生提问的能力,其实是因为没有做到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培养。我们在观摩名师的课堂的时候,发现那些名师总是善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资源,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能被激发出来。黄厚江老师讲观摩课时,让学生大胆地说。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做到有要求的说。黄老师一直认为,说比想更重要。

由于长期的学习习惯,中国的课堂上教师就是不让学生说话,有的老师还课堂上学生不敢说话作为骄傲的资本。不说话,学生的思维是停滞的。不说话,学生上课时是容易走神的。不说话,学生上课是很容易睡觉的。学生说的形式有多种,有复述,转述,描述,还有交流阅读感受。学生上课时大胆的说,把所有问题暴露在课堂上,那么将来他做试卷的时候问题会越来越少。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有这种勇气魄力,来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暴露的问题。

学习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的掌握上,更体现在文化素养的提升上。我们都需要为之努力。

三让学生明白单干完不成任务

现在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有团队意识。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的金字塔学习理论,用数字形式形象地展示了采用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

在塔基第一种学习方式是听讲,学习效果最低,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保留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是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是做中学,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是在金字塔塔基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与参考一些学习。

在自己的课堂上我还是比较喜欢小组合作的。读课文的时候让小组内成员开火车读,以小组的方式进行PK赛,这样学生上课就不容易走神。在讲解阅读理解题的时候我也喜欢让同桌互讲,或者小组内互讲。阅读理解题是有一定的方法技巧的,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差,老师讲解的不能充分吸收,让小组内在讲一遍程度好的学生能更熟练掌握,程度不好的学生可以明白怎么做。

总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需要老师改变传统的观念,努力做好以上几点。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篇3

假期里阅读了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这本书收录了常龙生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读后收获很多。李镇西老师说,读书的秘诀无非就是联想和思考。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联想,在思考,在反思。

书中“教学始于技巧”一文,给我的印象很深。这篇文章是常生龙先生读了美国非凡学校集团领导者道格莱莫夫撰写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之后自己的感受。文中提到了莱莫夫总结的五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技巧之一:杜绝退出。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课堂。

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会发现,有些班级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活跃。而有些班级课堂很沉闷,回答问题的孩子寥寥无几。我们有时会觉得这一个班孩子都不喜欢表现。读常生龙先生写的“教学始于技巧”,我反思了我们的课堂,发现了问题所在。我们在课堂提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愿作答的孩子,尤其是高年级,”我不知道“是这些孩子的口头禅。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赶进度等原因,我们往往不再追问,而是另选一个孩子来回答,从而让那些想躲避老师提问的孩子找到了躲避的空间。而”杜绝退让“这一原则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个孩子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避提问。

具体做法是,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说”我不知道“或者默不作声,我们就去提问另一个孩子,在他人给出问题的答案之后,一定要让这个孩子再次回答该问题,必要的时候还要给出引申问题要求他继续作答。当学生发现身处必须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课堂文化场中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评估,并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有那种企图逃避回答问题的学生存在,每个孩子都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我想这也是那些课堂气氛活跃的班级老师的秘诀。

感谢杜组长推荐的这本好书。新的旅途即将启程,我会继续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并带着我的孩子们一起共沐书香!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篇4

读完了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之后,闭上眼,脑子里会闪现出无数的经典话语,以及很多部教育著作。所以,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已经深深体会到阅读对于一位教师的重要性了。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

对于读书为什么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各位名家都为我们做以解答,王崧舟认为读书是“读书_底蕴_教学”的转化过程。于永正说,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近些年,大家已经越来越重视阅读了,为了让老师,让学生保持阅读,学校也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最终也是只取得短期的效果。而真正的阅读应该像闫学老师说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们应该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额外的劳逸。

爱看书的老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妙语连珠,也能够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更远。很多老师总是疲于工作,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阅读,但其实,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时点滴时间都可以被利用,而且,阅读对我们的工作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以转化成我们的内在修养,在课堂中取得成效。

当教师真正的走进阅读,那么孩子们也会跟随着老师的步伐,走上阅读的道路。而如何能让孩子完全的爱上阅读,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在,很多学校确实是很重视阅读,为了让孩子能够阅读,学校精心为孩子设计了阅读检测,阅读试卷,阅读展示……等等一系列的活动。

这些活动确实会督促孩子当下进行阅读,但这样的阅读是不会长久的,孩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说为了得到大人奖赏,这是功利性的阅读,而不是自发的,长久的阅读。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那就要让阅读内化成孩子的一种习惯。习惯是在环境中培养的,当孩子在家里,看到父母总是在捧书阅读时,久而久之,孩子肯定也会捧起书开始阅读。当孩子在学校,听到老师在课堂上,各种知识,各种文化信口拈来时,孩子肯定会向往从书中学到这些知识。长此以往,孩子自然而然会爱上阅读。

正如书的题目所说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教师修炼到境界了,才能去感染学生,感染身边的同行者,才能丰富自己的教育事业。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我们的人生之旅自然会更加充实和丰富。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篇5

天气一天天变得凉爽起来,暑假很快要过去了,我的散漫享乐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想起了领导放假时布置的任务:本假期要读一本和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不要读那些和自己工作无关的消遣类的文学书籍。

说实在的,我是不爱读书的人,最确切的说是根本安不下心读书,内心浮躁的我翻开书籍刚看几页,就想翻翻后面,想想这么多页的书,什么时间才能看完呀,内心有一种恐惧感,其实是自己对于阅读还是没有真正的热爱起来。一想起不爱阅读的人就是精神残疾这句话,我就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精神残疾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还不从书中寻找答案,怎么能治愈自己的疾病呢?

对我来说,读完一本书,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书中的一些大致情节,并不能系统的认识整本书的结构,所以很多次翻开书,基本没有完整的耐着性子读完的。但是我的内心却又非常羡慕那些知识渊博的爱读书者,为他们那妙趣横生的语言折服,为他们笔下流淌的精美绝伦的文字而惊叹!看到一篇篇优美动情的文章,仿佛闻到了作者那丰富高贵的灵魂散发出来的香气。我认识到,我的内心还是喜欢文字的!或者说还是应该有内驱力的吧!

从旧书网上淘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选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了解读书怎么会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因为我听说过《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书,还有作者是一位人,感觉很亲切。一位漂泊异乡的人能够成为教育局长,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

翻开作者的后记,知道了本书是一位特级教师十年来每周阅读一本书后撰写的500篇读有感中的其中50篇编辑而成的,我霎时就为作者这种阅读精神所感动。每周阅读一本书,撰写一篇读后感,这样的习惯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过节,他也从没有懈怠过一次。一位局长,日常事务繁忙,没有整块的读书时间,每一本书都是在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的琐碎时间见缝插针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里11点钟,他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时也不会躺下疲惫的身子休息,他从没有对自己放松过要求一次,这样一做就是十年,读书写作像呼吸一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别说里面的读后感内容了,这后记里的几句话已经足以让常人惊叹!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是挤总是有的,对自己来说,有很多大片的时间都被自己白白的浪费了,曾经为一点点的失败而自暴自弃,深度的反思过自己失败的原因吗?是不是自己的阅读出了问题,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驾驭不了自己情绪的烈马,心绪胡乱的飘荡,不切实际的想法冒出来,再没有详细的下一步行动下,执行力很快就消失殆尽,总是说要是当初自己不怎么就可以了,幻想着总有一天会怎么怎么样?其实那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我原谅了一次一次下决心的自己,担心恐惧前行的路上有石头!而搬开石头的力气或者绕过石头的方法我怎么就不知道从书中寻找呢?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绝大多数的问题从书中都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书籍是良师益友,书籍是一剂治病的良药!这本书不但有作者阅读教育名著与自己工作实践的感悟总结出的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每辑后还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阅读书目,让读者可以从更多的优秀教育书籍中获取很多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作者不仅授人于鱼还授人于渔。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篇6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是我在无意中看到的一本书,他的作者是常生龙,xx人,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曾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中国教师报》“20xx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的教育局长”、《中国教育报》“xx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等报刊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里,作为教师的我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少走很多的弯路。和作者一起用阅读来增添教育智慧,享受幸福的阅读时光。身为特级教师的作者以10年的阅读功底,分享了50本对教师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类图书。让学生喜欢你的诀窍,转变问题生的各种“法宝”。杜威、佐藤学等经典著作的精华,慕课、微课、反转课堂的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发展趋势等一并展示给你。好老师始于读书的那一刻。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作者给出三个诀窍:其一自己先变成孩子,其二遵循教育的规律,第三要时刻以身示范。

之所以给大家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也读过好多书,我怎么就没达到常生龙老师所说的读书境界:“每当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时,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看完了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我豁然开朗了,原来常老师读书是这样的。

一、善于找书

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中50篇文章就是50本书,在5个专辑后面还罗列了本辑延伸阅读书目》共71本,纵观其121本书。紧跟国际教育,用国际眼光看我国的教育、引领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他对教育、教学,已经达到了“游于艺”的程度,游刃有余,自由游走于教育领域之中。

二、善于联想

“读书的秘诀无非是联想与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

三、善于思考

常老师对于阅读而得来的知识,能够结合我国教育实践,提出某些理论该怎样应用于我国教育实践的具体想法。

四、善于总结

“支撑教师每天在教学领域发挥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以下三点: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

最后,我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中的后记送给大家:我选择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为了期望通过阅读来为自己增添智慧,厚实精神底色。读书是一个方面,读后要领会作者的意图,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写写感受,也是必要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就在那里等着我。

敢问教师成长的路在何方?路在我们的阅读中!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篇7

打开《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时,在作者亲切的“让我们读书吧”的自序中,浏览了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既有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研讨,也有教育名家教育启迪与唤醒,更有世界顶级国家教育成功的秘诀,足见作者的用心。现分享我的阅读感受与心得:

一、阅读激发了我的教育梦想

杜威说:"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没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从何谈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都是绕不开的话题,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应当是我们所有当教师最美的梦想,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

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也曾有过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在自己或长或短的教学生涯内,有过留给学生串串珍珠版精彩活动的难忘痕迹,也曾有过充当童心未泯教师的幸福体验。教育生活原来可以这么幸福的过,沉淀许久的教育梦想再阅读的体验中再次被点燃!

二、阅读刷新了我的课堂教育观

教学是一门充满艺术的创新科学,对教学技术的研究,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对学困生的转化,对提升教学质量策略,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教学技巧中“按部就班技巧”和“走动技巧”。

在三尺讲台耕耘,支点在哪里?如何再能让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你拥有整个教室?让我时常把讲台作为支点,视野的限制让教室里学生的动态不能及时尽收眼底。每次转身板书或低头伏案写字,总听到台下窃窃私语声,抬头凝视或刚做迈下脚步的动作,顿时鸦雀无声。我在心暗暗发誓:“看我逮着机会怎么收拾你们!”困惑了许久,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直到我阅读到《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书中道格。莱莫夫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提到的“走动技巧”,才恍然大悟:“教师要在上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内,让学生意识到你已经拥有了整个教室的任何位置。”接下来的课堂上,我拉开了教室的座位,从讲台的踱步到台下的关注,不时在后排座位处停留,俯下身子点点学生的书写,鼓励的伸伸大拇指,做一个加油的鼓励!或在想要开口说话的男生旁边做一个禁止说话的暗示。随着关注度的提升,教室里窃窃私语声消失了,我心里掠过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三、阅读完善着我的师德素养

“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您会发现您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是相影响的伙伴,是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的点点滴滴自己也许做的还太少太少。也正如郭振先生所言:“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流传。”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一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个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能够促使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做一个幸福乐教的园丁,做一个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