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大纲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6.22K 次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1

教育孩子其实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会存在情绪管理和说教等情况,孩子会出现问题,首先检查自己平常对待孩子的态度上,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什么都明白。我们要用爱、耐心、尊重来给予孩子,言传身教而不是说教。

今天要推荐的一本书是《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学会倾听孩子的感爱,而不要把自己觉得怎样,来强加给孩子。

孩子的今天就是父母的昨天。

不要企图改变孩子,而要用你的行动去感化他们,所以改变自己很重要,自我提升也很重要。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样的教育理念,我想大家一定不陌生,但真正做起来就无从下手了,这本书就提供了很多的技巧和方法。

为人父母就是一场修行!那就从自我学习开始吧!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2

教育孩子是我们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事业,这并不比任何自然界的问题简单。面对孩子所出现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用理性的逻辑去思考原因,更要用真诚的内心来感受孩子的心灵。同样,教育孩子的效果也是由心而发的。作为父母,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我们教育孩子的观念和爱孩子的态度,盲目地使用培养孩子的方法,不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改变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

刘女士是某公司的行政主管,自从有孩子后就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教育,绝不允许自己因为工作而耽误孩子。为了好好培养孩子,她让孩子从小听音乐以陶冶情操,背诵唐诗宋词培养文化底蕴。在待人接物上,孩子也按她的要求做到了礼貌问好,谦让有序。孩子的聪明和乖巧,深得周围人喜爱。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孩子时而脾气暴躁,时而懦弱胆小,完全不见了小时候的聪慧与懂事。这让刘女士非常难过,她不知道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自己精心培养的孩子会变成这样?

其实,孩子的表现是在提醒父母反思自己。在与刘女士沟通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刘女士把自己工作中的角色带入了对孩子的教育中,她把孩子当作了自己的管理对象,把教育孩子取得的成果当成了自己的目标,为了取得好的成效,她付出了很多心血与努力。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却并没有跟孩子沟通,没有征得孩子的认同,只是一味要求孩子必须这么做或者必须那么做。每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特有的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开始追求自由与平等,自然就会从内在来反抗刘女士的管理,也就造成了之前的状况。听了我的解释,刘女士恍然大悟:“看来问题全在我身上啊!”最终,刘女士接受了我的建议: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

你的世界不是我的世界,同样,我的世界也不是你的世界。人与人有着很多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能量源泉和成长道路,所以我们需要彼此尊重。这些年来我深有体会: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时都是很快乐的,都带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却在父母亲的教育下变得不快乐了;孩子本来学得很好,觉得学习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往往却在父母的教导下觉得学习是件很困难的事……天下没有不是的孩子,父母也都是爱孩子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用错了方法。

父母过多地管理孩子,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弱。作为父母,我们应该适度地给孩子自由,在制定规矩或做决定之前与孩子好好地沟通,让孩子从内心真正地认同。要知道,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孩子的自尊心也会越来越强。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做任何决定——特别是在发现孩子的不当行为时,只有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才能帮助孩子树立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使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的错误,虚心接受父母的指正和建议。否则,就可能刺激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得不偿失。

其实,现实中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所采取的不当态度和方法。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不使用让孩子心悦诚服的办法,而是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当父母对孩子抱有过高期望,而又没有和孩子及时有效地平等沟通时,就可能导致孩子对父母滋生仇恨的情绪。

我认识一对本来幸福快乐的母女,因为母亲对女儿的要求近乎苛刻,导致了孩子对母亲的敌视,甚至是仇恨。母亲对女儿怀有深切的爱,每天早起晚归只为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早日成才。为了培养女儿,母亲主动承担了家里的一切劳动,只要求女儿用功读书。为了让女儿更快地提高学习成绩,母亲拼命地给女儿增加作业量,女儿每天都学习到很晚。在寒暑假或者周末更是如此,堆积如山的作业压得女儿喘不过气来,连休息和出去玩耍的时间也被剥夺了。由此,女儿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渐渐地和母亲疏远,当作业繁重的时候,女儿竟然产生了害死母亲的可怕想法。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母女之间缺乏真诚、平等、有效的沟通,母亲完全没有考虑到女儿的感受。其实学习不应该成为孩子生活的全部,一个花季少女应该享受玩耍和游戏的快乐,充分体会生活的乐趣。

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或“盼女成凤”的希望能否实现,取决于父母能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采用了错误的态度和言行。

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稍有下降,父母就劈头盖脸地训斥、阴阳怪气地嘲讽,甚至对孩子执行所谓的家法:实行各种体罚或拳脚相加。这些行为都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给孩子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即使父母事后对孩子表示关心和鼓励,亦不能使孩子痊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发产生叛逆的心理,对父母抱有抵触情绪,这样又怎么能够如父母所愿,获得进步与成功呢?

我们总是热衷于改变孩子,却从未想过改变自己;我们总是想着去矫正孩子,却不去想孩子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孩子性格、品质塑造的最直接的老师。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的影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更是家族的未来和民族兴旺富强的.希望。作为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才能去影响孩子。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努力地去为生活和工作忙碌,更重要的是要在回家后正确地面对自己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记住:一定要时刻打起精神做好孩子的表率,用爱心、行动去影响孩子,切不可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更不要有什么功利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只要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我们平日里身体力行的,那么教育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的孩子自然就会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正如古人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3

通常,大多数读这本书的人已经是名义上的父母或者将会成为父母。但是,您是真正的父母吗?也许,您会说:“这毋庸置疑啊!我的孩子已经……”其实,我要说的是,无论您的孩子多高,不管您的孩子多大,都不能说明您已经是完整意义上的“父母”。因为为人父母并不是简单的生育孩子,而是更重要意义上的养育孩子!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小生长在上海的犹太姑娘,在与丈夫结婚后生育了三个孩子。后来丈夫离她而去,她就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并在孩子稍大后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以色列。

刚到以色列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又不懂当地的优惠政策,这位母亲一边辛苦劳作,靠卖春卷维持日常生活,一边又秉承着中国“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照料着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孩子们也理所当然地接受母亲为自己准备的一切。

这种教育理念与犹太人的教育理念是迥然不同的,因此他们一家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邻居们的责难。

看着三个孩子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地等待母亲照顾,一位邻居训斥她家的大儿子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随后又转过头来训斥这位母亲说:“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这句话乍听起来很伤人,细想之下却发人深省,它在警醒我们重新认知“父母”这两个字。说实话,我们现在这些做父母的,哪一个不是以为生了孩子自己自然就升级成为父母了?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生了孩子只是证明你是孩子生理上的父母,却并不代表你已经具备了养育孩子的能力,而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养育才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不可否认,我们很多父母都秉承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来爱孩子。然而,我们的这种爱却往往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又怎么能够说是真正的父母之爱呢?后来这位犹太人母亲放手让孩子承担自己该做的事情,三个孩子主动勤工俭学,在帮助家庭的过程中挖掘出自己的商业天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踏上了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

做父母和有孩子是两个概念。生了孩子只是代表你有了孩子而已,这只是一种物质上的联系,并不能够说明你是在做父母。做父母是一种智慧,是与孩子的精神链接,是懂得并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更是传承祖先基因和创造家族兴旺的责任。

父母是传承家族能量的通道。只有父母真正成为通道,才能够通过自己把家族的能量传递给孩子。透过自己的精神归属来传承家族精神能量,让家族延续,这是人类最为淳朴和基本的传承方式。让家族中的每一代,至少让你的下一代传承、延续、扩展上一代的能量,使自己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带着这种家族能量过更好的生活,家族兴旺的火种才能够生生世世相传。

也就是说,为人父母对于孩子不止是一种教育、一种艺术,更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事业!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这项事业的重要性,直到孩子出现问题,甚至无可挽回才幡然醒悟,后悔不已。

在“为人父母”课堂上有一对精明能干的夫妻,一心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孩子一生下来就交给爷爷奶奶带。经过多年的打拼后,这对夫妻终于如愿以偿地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家。然而,就当他们以为自己已经获得人生成功的时候,儿子却找不到了。几经周折,他们才在一个网吧里找到了几天未曾回家的儿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对他们的话充耳不闻,完全没有耐心理会他们的苦口婆心,整日以网吧为家。

儿子的状况让他们痛心不已,每每提到都会泪流不止,甚至许愿说:“只要儿子能回来,我们愿意花掉所有的资产与积蓄。”显然,这对父母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职,宁愿用所有的财产来换回儿子的回头。然而,这世间有很多东西是很难用金钱交换的,就像孩子的品行与健康一样。

这些年来,我遇到了很多这样的父母——在外人看来很成功,自己却觉得很失败,原因就是孩子出了问题。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了人生的至痛,最终醒悟到:人生最大的事业不是公司,不是业绩,不是资产,而是孩子。可惜,很多人却在孩子还能被用心“经营”的时候全然投身到所谓的“事业”中,把孩子的教育问题直接扔给了学校、老人或保姆,总是以自己很忙为借口,忽略与孩子的沟通,甚至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伤害,在孩子心里种下分离、恐惧、担忧、害怕等情绪的“种子”。而这些种植在孩子心灵中的情绪“种子”,当环境适合的时候,就会再次爆发产生负面效力,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每次我问大家有谁从小被父母打过,很多人举手;我再问有谁打过自己的孩子,大多数人还都高举着手。而且,人们往往会发现,当初父母是怎么打他的,他也会用类似的动作、方式打孩子。这就是细胞记忆,这就是潜意识的作用。如果父母不改变,那么孩子以后就会用同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培养孩子需要从改变父母的思想和行为开始。

人的命运来自行为,行为来自思想,而思想是由意识和潜意识共同作用形成的。意识是我们知道的部分,潜意识是我们做到的部分。人生很大程度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

对于孩子来说,衣服可以换,幼儿园可以换,学校可以换,老师可以换……唯独父母是永远不能换的。一个孩子将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孩子在幼年时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现实中的很多父母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总会以忙碌作为借口回避与孩子的相处。

但是,孩子的教育不可能等待我们去弥补,只要我们稍有忽略,就可能会造成我们和孩子一生的缺憾。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做父母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业,这项事业的成败决定着我们40岁以后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不管之前挣了多少钱,不管创造了多少的资产,如果没把孩子教育好,人生就是失败的。

为人父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父母代表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培养,一种引领,一种传承……真正的父母之爱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内心,懂得塑造孩子的价值,懂得给予孩子自由和能量……爱孩子不是户口本上你有几个孩子,而是一种境界,一种知道,一种做到,一种无怨无悔的陪伴,一种全心全意的付出……做父母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的事情,我们必须从头学起。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4

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以下四种关系:教育、爱、修、智慧。

父母的思想、言行、生活态度、情绪控制以及与自己父母的关系,会影响孩子的健康、事业、婚姻和人际关系等。本书阐释的是为人父母的系统理念,能改善与提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增强家族能量,使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快乐地成长。

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的心是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可以说,父母的言行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

父母性格开朗,那孩子就会积极向上;父母尊卑有序,那孩子就会尊老爱幼;父母善良友爱,那孩子就会爱心十足;父母勤劳勇敢,那孩子就会勇往直前;父母相亲相爱,那孩子就会内心强大,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

孩子时刻都会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所以,当孩子犯错误的时,一定要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给孩子以指正和建议,父母的举手投足始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作为父母,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培养出孩子的好品德,奠定孩子美好未来的基础。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让作为“原件”的自己更美好一点,我们的“复印件”才能更加璀璨和优秀!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