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论语的故事读后感范文

论语的故事读后感范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W 次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大家读完论语觉得是这样吗?那么,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论语》故事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论语的故事读后感范文

  《论语》故事读后感(一)

《论语》中有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前的我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直到小学毕业那一天的逐渐来临,特别是每当我走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时,我才渐渐地领会到时光的流逝。

小路,谁都走过,但是,每条小路都是不同的,每条小路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意义。

在我家的旁边就有一条小路,它有很多弯,而且是一条泥路,每到下雨天,它都很难走,每次干净的鞋都会变得很脏。

从我上学开始,我每天都会走这条小路,现在我已经走了六年了,它每天陪我上学,放学。

一开始,我只把它当成一条普通的路,往那上面扔垃圾,有的时候,还进行一系列的小破坏,到了后来,我开始对这条小路产生了感情,我开始帮它清理垃圾,但那也是很久才清理一次。马上就要小考了,即将不再走这条小路,和学校说再见,我这才知道小路其实陪我经历了很多的事,它真的很重要。

一天,在回家的时候,我突然在小路上停住了,回想以前这条小路和我之间的事,想想我心里有些愧疚,我觉得我欠这条小路很多很多,由此,我想到了上学,由刚刚上学,什么也不懂,到马上要离开学校,可是在我刚刚上学的时候,犹如对这条小路一样,刚开始对它的不尊重,恶意破坏,以至于想早一点脱离这所学校,感觉上学就像被绳子捆住一样,很难受,可直到真的离开了,却又恋恋不舍。

回头望望,今天的脚印与往常不同,比往常更沉重了,的确,我即将要面临小考,和学校说再见,离开老师的怀抱,这么沉重的包袱压在我身上,怎能不沉重呢?雨越下越大,我的脚印越来越模糊了,我的身体也越来越累了……

感谢你——论语,在我以后的人生路途中,我一定会将你所蕴涵的道理理解感悟。

  《论语》故事读后感(二)

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

它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论语》故事中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矫情,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当今社会中的种种无信、无义、无情、无爱之举,着实让人感到担忧。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缺失了信仰,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

  《论语》故事读后感(三)

子曰:“富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的弟子原宪很会理财,有一年春节,原宪准备于家人团聚见,。孔子原宪十分辛苦决定给他一些小米,原宪却推辞不要,孔子说:“你家吃不完就送给穷人吧!”原宪就接受了,那一次师生间的闲谈,原宪问孔子什么事可耻,孔子告诉他:“你要坚守自己的信仰,不能当国家政治黑暗,就躲开,这就是可耻。”原宪铭记在心,孔子去世时,他才三十多岁,可是他看到坏人当道,好人遭殃的形势,过着自食其力,清贫的生活。十几年过去了,子贡做了卫国国相,打听到同学原宪,便来见他,子贡以为原宪病了,而原宪的回答却让子贡告辞而别。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们可以看出原宪的守信,即使再贫穷也要坚信仁义道德。听了老师的教诲铭记在心,从不违背,同时卖商品的女商贩的坚信,在外即使弄虚作假老板发现不到,但仍然要坚信自己并说出了非常惊人的回答。

一个人是否守信只有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的人非常守信,而对自己放松的人则是满口谎言,无人相信。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