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读王开岭《耳根的清静》有感大纲

读王开岭《耳根的清静》有感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3W 次

仔细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你一定听到了汽笛声、喇叭声,或是空调的“呼呼”声,风扇的咯吱声,但你听不到蟋蟀的鸣叫,也听不到溪涧清流之声。

读王开岭《耳根的清静》有感

即使你通过现代几近万能的科技可以听到这些,但有一种声音也许再也听不到了,那就是寂静。

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王开岭于《耳根的清静》一文中如是说。是啊,从前的人真有耳福,能够听到寂静之声,那无污染和无工业的自然永远向他们敞开怀抱。每当夜幕降临,自然中只存了一个字,那就是“静”,所以才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才有“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语文上常说以声衬静,那是过去的事了,而现在,只有声,却没有静可以衬了。

现代人的耳朵,是撑死的。

无论走到哪里,鸣笛声、施工声总不绝于耳,这些强大而傲慢的声音是耳朵的天敌,用它们的粗暴的方式不由分说地闯入耳朵,将耳朵的柔嫩敏感从襁褓中扼杀,它们成群结队,像一堆建筑垃圾,冰冷可怖的棱角挤满了耳朵的每一个角落。久而久之,耳朵便被“撑死”了,除非能多听寂静之声,但就目前来看,我们的耳朵再无复活的可能。记得我曾经路过一个十字路口,拐弯处有一个噪音检测器,大大的LED 屏幕上鲜红的分贝数字不时跳动着。当时我自认为周围还是比较安静的,但定睛一看,上面竟显示出67.2 分贝!我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同时心中暗暗惊疑:我的.耳朵到底怎么了?原来,它丢失了寂静,那是耳朵的爱情

耳朵,同样也是被饿死的。

噪声充斥了耳朵,而耳朵的胃袋却始终空空如也——它需要寂静,需要寂静中的自然之声。记得《西雅图宣言》中道:“你们没有安静,听不见春天里树叶绽开的声音、昆虫振翅的声音,听不到池塘边青蛙在争论……你们的噪声羞辱我的耳朵,这种生活,算活着?……我是印第安人,我不懂。”是的,他不会懂,他的耳朵仍健康地活着,而我们的耳朵被羞辱死;他的耳朵在山林中欢舞,而我们的耳朵,在冰冷坚硬的钢铁之林中做最后的挣扎。不,连挣扎都不会有了,因为它早就死了。

我们失去了“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失去了“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失去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失去了虫鸣,失去了鸟叫……

这是耳朵的悲哀。

也是我们的悲哀。

我们把寂静弄丢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荐稿教师:张健)

  评点:

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此二者即此文所引申之耳朵之“撑”与“饿”。相形之下,此文的观点与结构较王开岭原文所述更为鲜明、集中,可见此文乃是因文有感而别抒机杼之作。围绕着耳朵之“撑”与“饿”,文章表现了现代生活背景下听觉器官与心灵感知的异化,揭示了人为文明与自然天性二律背反的发展态势。文章纲举目张,别具深意,从特定角度深刻地反映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生活现象。而略存遗憾的是,文章并未指出“死去的耳朵”如何“复生”的倡议,未能在提出问题之后进一步解决问题,故而显得不尽完整。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