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8W 次

细细回味《现场与背后》一书,主要描述了贲老师与班里的孩子围绕数学课所发生的故事以及他的教学思考。这是一位数学教师与一群孩子的故事,也是贲老师研究数学教学问题的课堂叙事。共分四辑,呈现的30节课,既有一般的家常课又有各类公开课,有新授课也有练习课、复习课,绝大部分是贲老师在所带的(6)班上的,极少数是借班上课。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时间,每节课都采用课堂实录的形式呈现。每节课都采用一个关键词(诸如:启程、迷茫、端倪、雏形等等)来提炼课堂探索过程中的感受、状态和心情。从每一篇教学实录中,我们看到了贲老师独具一格的教学方式与一种朴素的名师科研“范儿”。 这本书是贲老师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回顾与梳理,浸透着贲老师近年来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与思考,他用课堂实录的方式呈现现场,而每一课之后的教学手记则敞亮了课堂背后的思考。他以先行者姿态展开的探索,让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可能”。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课堂中,教师教学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支配、控制着“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爱教”,学生却越“不爱学”。殊不知,教师的“爱教”,恰恰是“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性”,是对学生的学习实施“非爱性的掠夺”。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着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并不缺少经典,但书中的这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诸如此类的经典论述在书中随处可见,而且有许多许多的黑体字重点提示,确实值得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精读体悟,细细品味。

我十分欣赏贲老师的思想,我希望自己一点点改变,要成为一名孩子喜爱的、有自己想法的一名数学老师。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