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关于大学生回炉读技校有感

关于大学生回炉读技校有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9W 次

又到一年招考时。每到此时,便有话想说。中考高考,考热的不仅是学生,其实家长被考得更热。这需要冷静,过热则易盲目,冷静才能理性。

关于大学生回炉读技校有感

据媒体报道,去年山东省共有数万名大中专毕业生来到技校“回炉”学技术。不少有本科学历的学生,因所学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用不上,“大事干不了,小事不会干”,只好到技校学技术。另据媒体报道,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该校技校新生中,手中攥着大专以上文凭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这反映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一个怎样的信号?这其实是一种人们择业观念的理性回归。

曾几何时,大学生报考专业和就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名利思想严重,偏重管理专业,盯着行政事业部门不放,惟公务员是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公务员的现状让很多人错失了其他领域择业的良好机遇。二是盲目跟风,从众心理太重。譬如艺术考试,一夜之间,大街走过多少背着画夹和乐器的考生,仿佛普天之下皆为画家音乐家了。三是家长的面子心态过重。一味求名求大求高求强,不考虑自己的孩子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的行业。四是轻视贱视技术专业倾向。专门盯着那些管理专业,不愿意做一个技术人才。结果造成部分专业大学生扎堆,但有关技术专业人员稀缺,造成有些工作无人愿意干而有些人无工作干的尴尬就业现状。

学生选择专业方面的攀高心理,造成很多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造成了人为的“就业难”问题。现在的大学生所谓的就业难不是因为学生数量多岗位少,而在于错误的择业就业观。很多学生工作不好找,就去考研读博。结果有的人持着研究生学历,却仍然以原来学历求职。择业市场既然是市场,就有市场的规律。即使是一般技工,需要就有市场。纵然是硕士博士,不需要就没有市场。

现在很多家长和学生觉得上了名牌,学了他们认为的“好专业”,自恃名头响亮,以为就业从此不能问题。然而,严酷的现实却让他们处处碰壁,这就是市场规律。

技校咋了?高职咋了?在家长眼里是名气不够?还是带给自己的“面子”不够?考技校高职就低人三等?错了,家长!别务虚了,别虚荣了!人可贵的正是有一技之长,技不压身,可让人终生受用,人越老技术经验越丰富,人越老会因为技术过硬越吃香。作为家长更多地应该关注孩子今后的幸福指数,与其让孩子发展成为一个蹩脚的管理者,还不如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技术工。

从青岛的首席工人许振超到中铁的专家型工人窦铁成,他们的事迹让国人瞩目。还有前段时间南方报纸爆出的年薪十万聘请高级技工的消息,曾经让多少人内心一振,眼前一亮。在目前这种现状下,博士硕士易得,高级技工难求。但可惜的是很多的家长和考生还在麻痹中固守传统的就业思想,却不懂得物以稀为贵的简单道理。

孩子做了技工,即使你觉得起点低,人生的宏伟理想还没有实现。但是,就业起点低并决定人生一辈子就低,起点并不能决定人生轨迹,浙江大学校长杨卫以身说法,说他自己当初大学毕业后的首份工作是在工厂做一名打铁工人,如今却成为了大学校长,他表示人生的目标应该是一直往上走,起点高与低并不决定太多。再说,做得一品高官固然可喜,但是千军万马统帅却只有一个,勇于做一个一品职员一品工人一品农民也是人生的辉煌。

为改变这种回炉学技术尴尬现象的.再次发生,作为学生的家长和学生本人,在中考高考填报志愿和毕业后选择工作的时候。一是要改变观念。转变固有的大学生精英意识,树立普通劳动者观念,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选择工作。现在已经不是“包分配”的年代,而是“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上大学不等于进了就业保险箱,大学生也要接受市场的选择。二是要关注学生本身潜质、能力、兴趣,为今后的发展奠基。要实事求是的关注学生本身今后人生的历程中能否得到快乐和满足,如果一味追求高薪美差,容易因挫折失落滋生人生痛苦。三是本着务实原则,量力而行。思想实际一些,立足长远。不要紧盯着好职业、高薪水、大城市。该读技校就读技校,该读高职就读高职,该选择技术性专业就选择技术型专业。说得俗一点,过硬的技术才是孩子今后人生中摔打不破的“铁饭碗”。

“大学生回炉读技校”属于亡羊补牢,把人生这道大餐回炉重做,虽然有些无奈,但总算为时不晚,趁着年轻,莫再徘徊,莫再惆怅,莫再唉叹,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总之,人们的择业观该回归理性了。不要再考前选热门,弃技术类选择管理类,忙得不亦乐乎。不要再毕业后忙择业,高不成低不就,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愁得不亦痛乎。家长,孩子的青春年华不可虚掷浪抛,别再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了,人尽其才是幸福,小材大用和大材小用未必幸福,要立足实际,关注孩子一生的幸福。学生本人也不要好高骛远,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以过硬的思想素质,义无返顾地奔赴人民需要的岗位,让奉献意识成为择业的主导意识,以“心忧天下”的胸襟担起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