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12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12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W 次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12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

此时我刚刚读完《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忧伤,雷秋·乔伊斯到底在诉说什么?主人公哈罗德于一个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轩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说奎尼得了癌症,在贝里克的一个疗养院内,那里属于英国北部苏格兰的地方,而哈罗德此时住在英国南部英格兰的金斯布里奇。

哈罗德给奎尼写了回信,但这信是哈罗德自己送去的,经过与一个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罗德突然想走着去贝里克,因为哈罗德相信只要他走着,奎尼就会活着。因为这样一个信念哈罗德从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贝里克,历时87天,途行627里。

但我感觉这不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故事,哈罗德此时已经年迈,在途行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他回忆了自己过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时就离家出走的母亲,酗酒的父亲,十六岁时父亲丢给他一个大衣让他离开家,与儿子戴维深深的隔阂和戴维的离世,与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阂,导致之后的分居。

这些回忆都深深的折磨着哈罗德,但在途行的路上这些回忆却常常出此刻他的脑海,在哈罗德离开的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这样的地步,莫琳将戴维的离世怪罪到哈罗德头上,说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从来没有给过戴维关爱,之后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册,看到哈罗德和戴维的合影。

感觉到他们父子以前是尝试过好好沟通的,莫琳也进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罗德行走的时间内,他们都直面了这二十年来都不愿应对的内心世界,他们发现都深爱着对方,最终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罗德一齐住,他们想起了刚认识时的场景,都想起当时认识时的玩笑,他们都笑了。

一个人的朝圣,与其说走在路上,不如说走到心中,应对一些我们不敢应对或不愿应对的心结,只有我们勇敢应对才能打开心结,最终获得理解、获得幸福。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2

看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在20多章还在疑惑到底哈罗德、莫琳、奎妮、戴维等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书中用了哈罗德一路上遇到的人与事来穿插过去发生的事,正是这些回忆,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每个人看这本书可能都有不同的感受,对我来说两个词比较能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一个是“遗憾”,一个是“信仰”。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每一天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我们的人生都是有很多的人与事组成,就像书中里面作者用了很多的比喻和拟人语句描绘的花草树木动物天空一样,正是这些描述,描绘出一幅幅不同的场景,衬托着每一个故事。我们每个人的故事背后就是这些人与事。我们和哈罗德都一样,都是一个单人,我们有很多路可以选,在年轻时候,我们都是一张白纸,要怎么画,我们自己决定,但愿能够经过深思熟虑,不让以后有遗憾。

信仰并不是说要去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或者人与物,我们只要坚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我们迈出第一步,路上会有很多的“不可能”去阻碍我们,我们要正视它,要强大自己,像坦克车一样推过一切,结果能不能如意不一定,但是没有信仰,我们要的结果肯定做不到。同时,在信仰的路上,我们会获得很多,也要注意不要失去我们本应该有的,例如爱,这个世界永远因为有爱而变得不一样。

但愿你我都能找到方向,走完自己的627英里。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3

说到一个人,总让人想到孤独。说到朝圣,则是满满的宗教意味且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只能仰视而不能成真的行为。

眼睛扫过一摞书,定格在它身上。只从书名,就决定是这本了。对于“一个人的朝圣”,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陈坤。其实对于陈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了解。手机里有他吟诵的《心经》,有一阵心里总是不平静的时候,会听。再有,就是因为原来的室友,看过一点关于他行走的采访。简单的用度娘给自己普及了一下知识,其实陈和哈罗德并不一样。陈的行走,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走,也不是一个人的内心流放。志愿者、明星、媒体,从企划到系列活动的实施,可以说一直都是一个公众行为。但,很欣赏一点,陈行走的力量2013年的主题是“行静喜马拉雅”。“行”是指行走;“静”部分指行走时倡导的禁语行走、安静关注内心的方式。关掉电子设备,闭上嘴巴,断绝一切所谓的社交。就单纯的,不断的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

也许自己是太过关注字面意义了吧,但不太同意书腰上那句“这一年,我们都需要他安静而勇敢的陪伴”。若单纯的是一种求陪伴,我们岂不成为了书里那些穿着朝圣者T恤的人们,不知道自己真正为什么成为人潮中的一员。只是因为自己迷惘、受挫败,就物质层面的抛开一切,加入到冠以朝圣之名的狂欢。

哈罗德看似偏执的开启了87天的旅程,他的心其实很简单,“为了一个愿望而上路,如此而已”。“有时他会看到意料之外的东西,比如一座瓷像、一个花瓶、甚至一个大号,都是人们用来阻隔外界污染,保护自己内心柔软的物件。”然而,就像蒋方舟因《楚门的世界》而发问的那样,“如果所有人,活在所有人的窥探之下,那么,又该如何逃避?”哈罗德抛弃了手机,不必要的物品,低调甚至是谦卑的行走。可是,好奇的人们还是挖掘着、报道着他的故事。人们激动着,欢呼着,好似一切都和他们有关。莫林一开始选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窗前纱帘将她和外面的世界隔开,滤掉了外界的颜色和质地。她喜欢这样。夕阳开始西沉,街灯很快就会亮了”。可窗帘挡不住邻里的好奇,自己内心的苦痛和外界的邮递。而哈罗德,在行走中,则慢慢“高大”、自信起来。若以备无数的聚光灯环绕,就把自己放在过客的位置上。无数的镜头里,不都会有那么几个穿帮的路人甲么?这时候,就算在镜头里,又怎样。

自己平常喜欢“安步当车”,或长或短。但,悲伤的时候,更愿意一个人走。很多时候,并不确定方向和位置,就靠着沿途的公交站牌,默默的走在黑夜和车流里。脑子里不会像哈罗德那样,跳跃着回忆。很多时候,就是不断的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就像长跑到了体力透支的程度,那时候大脑放空,只有肢体惯性的摆动。因为一个人,所以可以放纵的哭。当悲伤混同着寒冷,身体就会不由得发抖;可行走又会不自觉地让四肢发热。两种力量此消彼长,总能让人渐渐平静下来

说到底,可能行走或者说朝圣,并没有意义。我们讨论了太多的意义,我们有时候也太执着于意义。一个人的朝圣,没有救赎,只是走走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4

我爱极了哈罗德弗莱。

只以为是个不温不火的励志故事,带着一份信念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直到最后,当泪水打在书页上,才发现早已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一个人的旅程,给了众人的光。

喜欢哈罗德路上遇到的人,喜欢他们的故事,加油站女孩,火车上的英国男人,海蒂娜……给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敞开心扉,原来大家都是一样。没有谁比谁更伟大,没有人比谁更惨,你我也不过是这匆匆忙忙的世间一粒罢了。羡慕他们,可以各自拥有那份信任,侃侃而谈。“不要给陌生人讲话”的那份顾及在这里消失的无影无踪,或许这就是我们爱上独自远行的意义,一份吐露,一份坦然。

真正爱上哈罗德是在他开始用睡袋之后,他仿佛领悟了什么,就像一个真正的朝圣者,头上还顶了个光圈。他把东西寄回了家,一切从简,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容易累,容易感到痛苦。他的心一下开阔了起来,接受别人的施舍,讲述自己的故事,我觉得,这就是他路上最开心的一段时光,与天地为伴,与日月同辉。人生就是在放下后才会觉得快乐,当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心也快乐了,但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哈罗德也没有啊,一个个的问题来了,媒体,追随者……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啊,并不是真空的啊,他有人,有各式各样的人,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活着,内心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我们不能指责追随者错了,他们当然不能理解哈罗德的心呐,他们没有经历,他们只是突然的崇拜,心想“哇,这个人好酷啊,我要跟着他一起这样!”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真正的渴望,真正的觉悟,就无法真正迈开那一步。就像我们也不能指望别人能理解我们的心,理解我们内心的真正渴望,他们毕竟有着他们的生活。当我们被抛弃了,也没有资格埋怨,因为,我们有着我们自己的路,有着自己的绝望,有着自己的信念,无法让别人插足,无法让别人陪你走完。就像哈罗德的妻子,让我感动的是他的那份鼓励,但路却依然独自走完直至终结,才是一个生命。

一段路,让他们放下了所有的恨,所有的爱,所有的误会,所有七情六欲,只回归了最初的那份悸动,结尾的没有道出那句话留下了无限美好,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记起来了,重要的是他们都笑了。或许只有经历了很多人对这种感悟才会深刻,什么叫不忘初心,什么叫学会放下。我还小,只鞥朦朦胧胧触着点边,但却依旧希望,自己老了,能记起那些美好的悸动,当自己累了,能学会放下一点东西,却要依旧走下去,当被各种诱惑,各种功利累赘缠身,压得透不过气来时,能让心中透进一些光,慢慢走……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5

看完《一个人的朝圣》第一遍,看书的时候正处于迷茫期,有很多想法和计划,却不知道从何做起,这本书像一盏灯,让我从哈罗德的旅程中找到希望,找到目标。他告诉我,开始吧,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在那个念头冒出脑海的那一刻,坚定地迈出你的脚步,天知道,有多少想法被扼杀在计划、准备的过程中。如果哈罗德在第一个信箱前投进了回信,那什么都不会改变,在以后的日子,他仍旧会呆坐着院子里,和莫琳过着形同陌路的生活。幸运的是,哈罗德踏上了朝圣之路,这一路,是心灵的洗礼,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一路上,许多不好的、美好的回忆一幕幕浮现在哈罗德的脑海,他在行走中整理、回忆、反思自己的一生,在行走中发泄痛苦、找寻解脱、看到希望;哈罗德碰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在他们的故事中,他开始反思自己和莫琳、戴维的关系,在行走的过程中,哈罗德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脚伤、迷路、很多人的加入让哈罗德的旅程慢慢偏离他的初衷,但好在,他都一一克服,到最后,他还是最初出发时的那个保留初心的自己。一个更好的自己——从不善交谈到乐于分享,从接受帮助到帮助别人。

哈罗德就是我们自己,这段旅程就是我们生命的缩影,坚持自我,忠于内心,应该就是哈罗德教会我的事。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6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好些天才读完,开头并没有吸引我,淡漠没有交流的家庭,一个有些懦弱的老男人和他有些神经质的妻子。若不是接到老友的来信,得知她不久人世,也许他的生活到死都不会有改变。他因为一个女孩的故事,也因为对老友复杂的感情,贸然的开始了一段没有准备的旅途。

一开始我的想法和书里大部分人一样,觉得这真是疯狂的毫不理性的一个决定。当然,我知道这是本书,所以他一定会走到,但是我心里却是嘲笑的。看着他前行,看着他不断犯错,伤痕累累,真的果然如我所想一样。哈罗德他也并没有很坚定的在走着,他只是凭借着一时冲动,他的内心也在不断的挣扎,他在和人提起的时候也是羞于启齿的,仿佛放弃就在下一刻。他是一个“没有人爱被抛弃的孩子”、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是一个“没有勇气担当的父亲”,很可悲的一个人物。幸好他还是坚持下来了,哪怕他困于囚禁了他一生回忆里,但他还在坚持。

他遇到了一个女医生,她教会他处理伤口,把野外生存的装备和书籍给了他。这部分开始,仿佛开启了另一个世界,他的记忆开始浮现美好。山,水,日出,夜晚,野外,全都变得生机勃勃,他变得心情很好,很有动力。剖析了能浮现的一切,原来他还是经历过那么多的美好,哪怕伴随不幸和怯懦,但幸福的瞬间一直都在他心里,他变得坚定有自信。同时,他的妻子也在学着改变,也在反思自己。这一段我读的很开心,觉得豁然开朗。

他出名,一个朝圣者,伴随而来的是他有了追随者,他不在孤单。可是,旅途变得琐碎变得充满争议,他觉得疲惫不堪却觉得不能舍弃其他人,然后最后他们又背弃了他,甚至包括一条狗也离开了。他又回到了孤零零的世界,很遗憾,他又变成了那个懦弱的哈罗德。他开始慢慢回忆起最痛苦最难堪的记忆,这么多年他一直没走出丧子之痛,是的,在开始我以为叛逆不顾家的孩子,原来早就不在。

他一直囚困在过去痛苦中,幼年的被抛弃,造就了木讷透明胆小的性格,婚后尤其是孩子出生以后,他的性格导致父子夫妻的感情不好,中年后,爱子抑郁自杀夫妻感情降至冰点,他还连累了一个朋友,没错,就是奎妮,他亏欠她一句感谢。还好,最后的结局是好的。

奎妮真的等到了他,尽管那个时候她意识已不够清醒,但是灵魂得到最后平静和快乐。

哈罗德和莫琳重归与好,他终于解放了自己,这一段旅途,他经历了很多人很多事,他终于迈出了自己画的囚牢。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7

《一个人的朝圣》讲的是哈罗德收到一封年轻时女同事奎妮的来信,得知其病重,将不久于人世。哈罗德内心十分悲伤,一段和加油站女孩意外的对话,让这个老人决定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下步行跨越大半个英国去看望奎妮。在老人独自困难前行的过程中,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时回忆了许多关于因抑郁而自杀的儿子戴维及妻子莫林以及小时候的往事。在哈罗德独自走完这一段旅程之后,妻子莫林对于戴维的往事也放下了许多,两人最后能够鼓起勇气,理解孩子已经离去的事实。

哈罗德的童年并不快乐,导致他从小性格孤僻,不愿意同人打交道。

哈罗德·弗莱是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

他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如他所愿,连告别会也没有举行。

这个可怜的男人,其实都生活在我们心中。大家的内心里或许都有那个一个胆怯的自己,不自信,而且有着让自己深深后悔的事情。

哈罗德和莫林的生活自从儿子戴维自杀之后,再也没有开心过。莫林搬去了其他的房间,房子里拉起来厚厚的窗帘,夫妻之间越来越沉默的对话。两个人都在惩罚自己,两个人都沉浸在失去儿子的痛苦之中。

奎妮是一个人哈罗德踏上心灵朝圣旅途的一个契机。对于一个65岁的老人而言,他平常走路最远的距离也只但是是从家走到停车场,而此时这个老人却决定独自一人踏上那么漫长的一段旅途。

起初,哈罗德的身体经不起这样大强度的长途跋涉,但是内心的意念在不断的坚持着他。而在这漫漫旅途中,哈罗德那些封存已久不愿想起的回忆一件件涌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不断去审视自己,净化心灵,打破了自己心灵的桎梏与对儿子的愧疚还有对奎妮友情的回馈。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也是我在这一个暑假最有体会的):

“也许当你走出车门真真切切用双腿走路的时候,绵延不绝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事物。”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8

期初并不知道“朝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老妈推荐我读这本书的原因也是书中的哲理,主人公的经历与书本身的精彩。朝圣原本一个宗教的重要之事,现在用在一个人身上,我想表达的就是所谓的信仰与精神吧!毕竟西方人对于宗教与信仰是如此重要,甚至高于自己的生命。他们的信仰就如同我们东方国家的佛教那样根深蒂固。

主人公过了几十年平平淡淡的生活,工作的一成不变,亲友没有往来。而在早晨一封二十年老友寄来的`信开始了小说的序幕,奎妮身患绝症写信告别。写下回信寄出后,他开始了风雨征途,经过一个又一个邮箱,最后横跨整个英格兰,心中一直怀着只要他未曾放弃的走下去,奎妮就还可以活下去。

关于爱与信念以及万物之类,书中用并不华丽的辞藻却表达出描绘出一切,如此简单朴素却令人深深感动,人生的路只够一个人走,从一个人到两人一狗,到声势浩大的朝圣团,最后世界只剩一人的宁静与超脱。自己的世界才是过程中想要的,正让我想起了NBA中被多次提到的“相信过程",虽然有时候结果更令人在意,但或许有时候,在我看来,这更像一场以伪装自我救赎的寻觅,寻觅几十年前没有抱歉与自责,不时传来哈罗德与莫琳阵阵笑声的夜晚。

关于离别和重逢,我们能看到的朋友与自己交集,过客还是熟人,也许是匆匆的告别,也许是一路走下去,我们除了亲人外称兄弟姐妹的那些人,也只有给我们一句鼓励,人生的路,总归要自己走,孤单可以承受,离别时也请还好告别,不是不愿面对地退缩,而是面对挚友挥手告别的勇气。即将结束的。岁月里的一群人,就是需要去告别,就像高考这个截点。小说里的主人公也以他自己的方式朝圣,治疗他的挚友,以治疗他风尘仆仆的心与千疮百孔的家。

最后的最后,在奎妮的葬礼上两人找回了以前儿子还在世的感觉,回忆曾经美好的释怀。信念可以坚持很多事,不应该去嘲笑看似不实际的想法,善待世界善待自己。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9

当你垂暮之时,你是否还会有牵挂?又是否还有信仰?又或是会坚持年轻时的执呢?偶然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拿回来细细阅读,又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退休后的哈罗德跟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悠闲自得。而一封信打破了生活的平静。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是来自于二十年未见的同事也是老友奎妮,奎妮说,自己可能会三个月后离去。哈罗德甚是震惊,那一夜,他彻夜未眠。他从奎妮想到自己:在酿酒厂做了四十年代表,既无朋友,也无敌人,生活太过平静。

哈罗德做出一个决定:走路去贝里克郡。

一个人,八十七天,六百二十七英里。只凭着一个信念,走下去,让老友奎妮活下去。从他迈出脚步开始千里跋涉的那个时候起,他就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安于现状的随遇而安的哈罗德。六十五岁,踏上一场全新的征途,从英国最西南处走向了最东北处,横跨了整个英格兰。八十七天,六百二十七英里,一个信念。这个信念,不仅是意味着让老友活下去,更像一场穿越时光遂道里的一场旅行。磨破多少双鞋,身体多少不适,但他是在履行着年轻时未实现的承诺。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旅行者,在人生的路上走着,旁边会有美丽的风景,会有困难,我们心中有封信,那个人在遥远的远方等着我们。不能放弃,不能有任何杂念,只能一心一意去见那个人,走到最后,你终于成为了,你本该成为的那个人。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0

“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是最简单的事情呢?只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而吃,吃也是一样的。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

60岁,87天,627英里!一个叫哈罗德弗莱的花甲老头儿徒步穿越了整个英格兰,只为拯救一个多年未见的病危的同事和故友(奎妮)。其中无关信仰,只为承诺。

哈罗德这一生仿佛都在等待做这件事。从金斯布里奇到贝里克,其中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穿越,更是他在用心灵和回忆丈量着自己的人生。小时候他被母亲抛弃,中年又遭遇失去儿子的痛苦,饱尝妻子的冷漠埋怨;退休时还仅仅是个酒厂的销售代表,无人送别。在很多人眼中,他的人生是失败、凄凉的。这场看似不可能走完的朝圣之路,哈罗德用几近“疯狂”的演绎完成了心中的救赎。

当他在路上时,他与他的妻子疏离了二十年的情感慢慢复苏,故事背后的真相也被一点点揭开。也许只有让身体放归大自然时,心灵更容易找到最原始最本真的记忆,更容易从逝去的岁月中寻回隐匿的自我。那些甜蜜还带着青涩的怀念,那些沾着悔恨和遗憾的蜀绊,还有那些快乐而又唯美的曾经……。。那些一点一滴存在,在黑夜与孤独中无处躲避。

在哈罗德蹒跚前行的背影中,那普通人身上的渺小和伟大,在蕾秋安静又细腻的文字里慢慢舒展开来,一点一点地撞击着灵魂深处的东西,那些垫伏已久的思绪渐渐奔涌,那颗日渐麻木的心也开始悸动。以为是最简单的事情,开始之后原来是困难重重。以为是困难重重,到最后是轻而易举;以为可以在时间的冲刷下忘却,却发现无法逃避。以为痛苦再也不能够解脱,坚冰却已在不经意间慢慢融化……

在故事的结尾,当奎妮那张畸形得只剩下半边的眼睛流下眼泪的那一刻,当哈罗德和莫琳两只手再次牵起时的那一刻,我仿佛察觉到,人生本身就是一种绝症,至死方休。仿佛只有站在人生的末尾、时光的尽头,才能看清先前所发生的一切。然而,在被所谓的命运捕获之前,我们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与其一直纠结着,不如趁着现在,跟随着哈罗德的脚步,在笑泪交织之中,回过头面对自己的生命和挚爱的人,像这样走下去!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1

很久以前看的书,直到最近开始跑步,才能领略到疲劳身体与坚定信念长时间拔河所带来的身心折磨。开启运动前,好像心里住了许多个博尔特加特林,运动中心态就崩了:怎么选择这么折磨人的运动?

如果是主人公来回答,一定是:“没有为什么,从来没想过开始,但是开始了也没想过放弃,我从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但我也没想过。”好像这场无计划的旅程只是一个不能激起波澜的小插曲、小想法,不小心成真罢了,这些“意外”其实是过往的经历在特定的时刻激发了主人公长久以来无法倾诉、无人理解的与家人疏离的挫败感,那可能是猛然迸发的心情:“我还能去哪里,那我就去看看她——我的好朋友”。

与妻子的疏离一定是最难以面对的,曾经因为相爱而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是相携多年的伴侣啊,那场旅行就像是逃避,已经走了岔路的人,要追赶多久才能再一次并肩前行。

途中的友人有善有恶,有真有假,也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们,让主人公这场原本就轰动的旅行增添趣味和人味,我们不曾得知如果没有他们,这场朝圣之旅是否会救赎他,我相信会,从他决定开始,就意味着与自己和解,与人生和解走了许多年的分岔路,终于有一个人开始回头找寻。

主人公的命运,就似每一个遭遇了被动的人生变故的不幸的人,被动就是发生了与自己有关的事,因此生活被改变了。意外每天都在上演,或大或小,或好或坏,但是我们永远无法改变这些走过的痕迹,能改变的只有情绪、心态、意志......也许这场改变会有意外之喜,总之作为这些那些意外的主体,我们能操纵的只有自己,不与生活较劲,不被意外烦扰,尝试与他和解,日子才会不那么绵长无味。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2

断断续续地,终于今天读完了《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读完后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想起“山月不知心底事”这句词来,可能是哈罗德一个人走在黑黢黢的山间,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天地间只有自己,这个画面感太强有感而发。

一开始买这本书的时候还以为是一个关于西藏的故事,结果发现是个大乌龙,原来不是所有的朝圣都与西藏有关。这是一个关于爱与勇气、关于救赎的故事。得益于译者,故事读起来很顺畅。久未联系的老友的一封来信打破了哈罗德如一潭死水般的生活,由于内疚,踏上了一段救赎自己、自以为也能救赎老友的徒步旅程。

作者在开头其实还是留有疑团,读到后面疑团才被解开。连陌生人都不如的妻子,执意要靠徒步来拯救的老友背后的故事,以及书中出现时神秘的儿子。

书中大段大段的描写关于过去的回忆,这些回忆再遇到很多加入的朝圣之路的陌生人的时候开始减少,偶尔才会出现有关过去的碎片。人生中的一些事,还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才能完成。

这本朝圣之旅,是一面对于两性关系,亲子关系的镜子。我虽没在镜子中,但是镜子反射的光还是把我灼伤了。生活有太多杂乱的小事组成,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房间,关上它,也许自己可以贪得一时的清静,可是关在房间外的人久而久之就再也不想敲你的门了。所有的悲剧都是有迹可循的,逃避永远不是办法。如果哈罗德和莫琳当初对于戴维的反常能努力一次,也许就能改变轨迹。不能放弃,哪怕一次也好,也要用尽全力。

“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几个起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开始。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所以克服自己的短处。”以此共勉。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