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关于《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精选8篇)

关于《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精选8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8W 次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精选8篇)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1

我对阿富汗以及周边连年征战的国家和他们的历史毫无兴趣,对我而言,那里的人民是可怜的,那里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当《追风筝的人》这个故事一点一点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并没准备好接受一个平静的,也曾春暖花开,羊肉串香飘整条街的画面,更没想到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无忧无虑的追逐风筝。

所以当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所有读者不禁感叹,友谊是那么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的。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我看见他们之间有一道友谊的光芒在闪耀。

当阿米尔问哈桑为什么确定自己一定会知道被切断绳线的风筝的掉落地的时候,哈桑肯定的对阿米尔说,我就是知道,然后反问,我什么时候骗过你。阿米尔轻声说,我怎么知道有没有骗过我。哈桑发誓,为了你,我宁可啃烂泥,阿米尔进一步确定,你真的会为我啃烂泥?哈桑坚定的说,我肯定,然后又说,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啃烂泥。所以读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潮湿的童年印象,总是和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发誓为对方,甘愿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脸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而事实上却是这样的: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无论是平凡的阿米尔和哈桑,还是高高在上的查希尔国王或者卡尔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

我们少年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三五结伴,促膝长谈。那是在我们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构建的虚拟场景,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微弱的友谊遇到挑战的时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绽,友谊的桥梁必然坍塌。

于是当阿米尔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负甚至猥亵的时候,他选择沉默和逃避;与此同时,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坚定不动摇的和对手较量,对手残忍的揭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哈桑大声反驳说两个人是朋友。躲在角落里不敢出现的阿米尔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一点激励也没有丝毫感动,他心底里的怯懦终于将他的灵魂吞噬,于是悲剧发生。

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在写作中有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这使得整本小说有了37度2的体温,甚至能听到书页里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开。然后奔腾或是呜咽,越过急滩,冲出峡谷,最后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即使是存在这样的问题,《追风筝的人》也还是一本出色的小说。主和仆、贵族和贱民、朋友和兄弟,历史和现实,种种转变都被刻画得生动而细腻。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

谁敢真的站出来举起右手发誓,我从来没有辜负过任何一段纯粹的友谊,谁敢真的抬头挺胸说自己对朋友忠心不二。

我们总是太自信,对友谊误解,对自己的爱误解,对不可能的事信以为真。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2

暑假打算看的几本书中,吸引我第一个去看的是《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这本书是卡勒德·胡赛尼写的。早就听说这本书十分精彩,我也是十分期待里面的生动情节,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从打开这本书到钻入这本书,我只用了不到看了两篇的时间,巧妙而又惊人的情节交错在了一起,阿米尔与他父亲的仆人的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仿佛自己亲身经历过似的,写得如此真实。

一段无法继续的友谊,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震撼人心,我的内心被这本书带动。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感人作品;这是一部具备获奖特质的大气之作;这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小说;一部极具疗愈力量的恢弘著作;这是一部……

当我看到拉辛汗给阿米尔写的那一封信的时候;当我看到阿米尔发现哈桑是他自己爸爸的私生子的时候;当我看到发生了那么多事情,而阿米尔还是如此坚强的时候,我的内心被深深的触动,也被深深地震撼了。鼻头一酸,我不得不说,这本书使我入戏太深了。如果可以,我十分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很多人,因为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感触实在是太多……

每个人都有要追的风筝,它可以是亲情,友情,也可以是真诚,善良,诚实。

看完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追风筝的人”这五个字的含义是那么深刻,我感慨万分,我想说:每个人心中也许都有着一个风筝,不管他到底是意味着什么,但都请勇敢的追!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3

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对于这句话,我是承认的。自看完这本书至今,时隔几个月,对于书中的一些细节已是模糊,但我却无法消除它留下的某种情绪。或许,不会轻易被时间带走的,才是最最珍贵的。

我一直在琢磨,《追风筝的人》给我留下的究竟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情绪——是惋惜?是感动?亦或是欣喜?无解。我想,心境不同,感受便难相似;视角不同,情绪也会有差。为你,我仿佛有千千万万种情绪。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为一件事情纠结,这种茫然的情节似乎在善意提醒着我——只要青春依旧,谁都可以迷茫。迷茫貌似成了青春的代名词,我也仿佛顺理成章地拿它当作借口,以至于做了一些当时感觉起来超级神圣、而后并不被人甚至是自己认可的抉择,我惯性似的天真以为自己可以,好像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的自信,却少了一份“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勇气,我甚至都不敢付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怯懦!于是,我便找来一大堆理由让自己释怀,以让我觉得即便我得不到那种结果,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现实终究太过骨感。每当夜深人静,所有我说过敷衍的话便一遍一遍回荡耳边,仿佛在强调我那不可原谅的脆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负罪感被体验到“刻骨铭心”的程度,当然,我无比庆幸我还有感觉,因为,麻木,才是最大的悲哀,不是吗?拉辛汗曾在阿米尔为自己的过错无比懊恼自责时,告诉他:“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我感到来自这世界深深的暖意,原来,过错,是可以被原谅的,尽管我知道这不是终结,那真正的终结是什么呢?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地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好像,这是阿米尔给我的答案。是的,我正以不同的形式经历着阿米尔所经历过的那一些,好像印证了一句话:所有的过错,都是同一个本质以不同的故事演绎着。只是我比他庆幸,我有机会读到他的结局,听到他最深处自我救赎的声音,于是,我便记住了它。在“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之前,争取转化掉那些“罪恶”,我总相信有种东西叫奇迹,可以用来代替好像已成定局的“罪恶”。

人生总充斥着惊奇,我常这样说。为自己的事,我已忧愁了许久,难以释怀,却在“回忆”《追风筝的人》时,得到解脱,何等幸运!以前,我认为,读书可以让人的“经历”变得丰富,我可以像一位老者,看着书中的事物肆意发展而泰然自若,若稍加评论,便是极好;此刻,我发觉,原来读书真的可以让人的经历变得丰富,我需要像个小孩,跑入书中,走进角色,细细感受这一路的风雨阳光。如果恰逢男主得闲,我还可以一把篡夺女主的身份,陪他把世界观尽,还自己一个别样的世界观。

《追风筝的人》是本美好的书,里面有太多愧宝。例如,我不懂阿富汗人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能看到的太表面,我的已有经历不支持我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再次细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不是吗?

觉着读后感走近尾声,《追风筝的人》的情节还在萦绕,心血来潮的我突然构建起书中的某个场景,我望向长空那一只只被想象出来的风筝……惊觉:每个人都有一颗善于仰望天空的心。是否你的心中也有一个风筝?如果有,那么,无论它意味着什么,每当风筝起飞之际,让我们勇敢地追,为人,为己。阿桑的陪伴依旧: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4

看完这部小说,我的心不能久久平静下来首先主人公阿来尔的懦弱让我感到愤怒。他亲眼目睹他的仆人被强*却没有挺身而出,有到这一幕我的心都哪寒了,哈桑不仅是他的仆人,也是他的'玩伴。他不仅没有在哈桑遭到强*时挺身而出还因为无法再面对哈桑而请求爸爸把哈桑和哈桑爸爸解雇。

因为无理的要求而被爸爸拒绝后,他以哈桑偷窃了他的生日礼物来陷害他,哈桑也知道是阿尔米要陷害他但是他没有解释,而是承认偷窃。哈桑受到了肉体上的伤害,他不仅没有安慰哈桑,还让哈桑失去了工作,简直是雪上加霜。

后来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的爸爸带着阿米尔逃到了巴基斯坦,把家留给拉辛汗管理,再之后阿米尔去了美国并和一个女生组成家庭,在这时拉辛汗打电话给阿米尔,希望他回到巴基斯坦,因为哈桑和他的妻子在照看阿米尔的房子时,被入侵者枪毙,而他们的儿子也因此进了孙孤儿院,但阿米尔仍不想回去

拉辛汗没有办法只好告速阿米尔,哈桑就是他爸爸的私生子,阿米尔才回去。对阿来尔来说,仆人身份的哈桑就不值得他去珍惜、同情吗?先不说哈桑在他小时候尽心尽力,把哈桑解雇后,哈桑一家还在不求回报的帮他照看房子,在得知哈桑被枪杀后,他依然无动于衷。但他知道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后态度才有所转变。

当我知道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妹后,我就更加同情起这个一生坎坷的悲催人物。明明都是同一个父亲,他的兄弟是光鲜亮丽的少爷,而自己却是见不得光的私生子,虽更讽刺的是还要当自己兄弟的仆人

而这个兄弟在自己遭到伤害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还雪上加霜,回忆起阿米尔对哈桑做过的事之后,我的愤怒显然已到达了顶点。

也难怪当初阿米尔的爸爸那么偏爱哈桑,原来一切早有了铺垫。明明都是他的儿子,他带着阿米尔到外国生活却把另一个儿子置至不理,甚至被人枪杀,他怎么可以这么偏心呢?这让我不仅想起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片段,当姐姐和弟弟只能二选一的时,妈妈最终选择救出了弟弟,这姐姐来说,被妈妈抛弃,那是么残忍的事。而哈桑的身世和遭遇都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5

很早就听朋友说过《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很好看,很有教育意义,是一本净化心灵的好书,但是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来得及看,最近终于将这本书看完了,确实是感慨颇深。

和我们以往看过的小说不同,这是一本有历史背景地书,故事发生在阿富汗一个少爷和他仆人之间。在阿富汗那种宗教历史深厚地国家,有钱有地位的人那才是真真切切的高人一筹。小少爷阿米尔从小养尊处优,过着一般人都不敢奢望的生活,陪着他的仆人哈桑不仅是下人的儿子,本身还有缺陷,是个有兔唇的孩子。但是优越的生活并不一定就是完全幸福的,阿米尔最最渴望的父爱爸爸很多时候不能给与,造成了阿米尔的胆怯、自私,甚至通过说谎话来的得到父亲的关注,让人感觉到甚是可怜。相反的是,哈桑虽然低位低下,但是他的心灵透彻的如一块水晶。中间当然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而故事的高潮应该是一年一度的放风筝大赛了。阿富汗的放风筝已经不单单是简单的风筝比赛,更多的是关于荣誉以及孩子渴望胜利表扬的那种求胜比赛。哈桑是个放风筝的高手,而他的少爷正是想通过这场比赛来得到爸爸的关注,然而,事情哪会那么顺利,当看到兔唇的哈桑拖着血淋淋的身体也要誓死帮少爷抢到风筝的那一刻,我真的是很震撼。“为你,千千万万遍”是一种怎么的信任和爱护,可这时候的阿米尔懦弱、恐惧,他辜负了哈桑对他的信任,他自以为他把哈桑赶走就能当那件事没有发生,可是人往往客服不了的是自己的心魔。

直到阿米尔踏上回阿富汗的路,也就是救赎之路,我才感觉到阿米尔有那么一点点勇敢了。阿米尔虽然性格懦弱,可当是毕竟也是孩子。阿米尔少爷会说地第一个词就是爸爸,而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那就是他们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阿米尔为了得到爸爸全部的爱,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为了自己的主人,受尽耻辱,最终奉献出生命。

是阿米尔错了吗?他胆小、懦弱、自私,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群人欺负,却装不知道。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情是多么复杂。最终他确定“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事实不是这样的,哈桑还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亲弟弟。读后感·然而这个被爸爸一生深埋地秘密揭开时,哈桑已经死在战争的枪下。

是哈桑错了吗?我为他的不幸所悲伤,为他的忠诚、纯真、善良所感动。但经历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对他的态度,哈桑还会认为这一切值得吗?他为什么还要一次次的献身?难道他也任务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低贱地仆人吗?还是为了朋友阿米尔,他情愿付出一切,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对他来说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是阿米尔还是哈桑,都没有错,他们原来都是纯真善良的孩子。因为种族,使他们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被逼向世界的两极。这个故事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或许真正心灵的救赎不过是平等对人,珍惜彼此。每当风筝放飞的那一刻,我都要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所有的一切?”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6

在假期里,我看了一本书,名叫《追风筝的人》,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大概说:儿时,阿米尔和自家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可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起悲剧,阿米尔感到无比自责与痛苦,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版。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回乡了。可儿时噩梦再次重演,阿米尔最终仍选了再继续追寻那只风筝。

看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风筝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勇敢、机智、善良。不管它象征的是勇敢,还是其它精神,我们都应该勇敢地追。只有勇敢地追了,不管成功与否,你都不会后悔,你才有可能成为你自己期待的人。所以,这只风筝相当于是一个你仍没有实现的目标,而我们就应该勇敢地追这只“风筝”。

前几天,小黄和小卢因为一道奥数题的解法在吵架,小卢说是这样算,小黄又说是那样算,后来她们找来我来评理,我看了看题,发现小黄是对的。可是,小卢是我的好朋友,我跟小黄前几天闹过矛盾之后一直互不理睬。我十分为难。忽然我脑海里想起了故事中追风筝的阿米,我顿时豁然开朗。我必须公正地对待,不能有偏心。于是我大声说了一句,“小黄是对的”!这时,小黄微笑着看着我,我也回以微笑。此时,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我不仅获得了诚实这份美德,还重拾友情。我已经追寻到这只美好的“风筝”了。

看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只有勇敢地追寻“风筝”,无论成功与否,只有勇于踏出第一步,才有可能实现你心中的伟大志向。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7

有人说,这是一部需要相信灵魂的人才有必要阅读的书籍。“总想从这书里得到些什么”我这样想着,带着期待看完了这部《追风筝的人》,合上书,感觉心灵有一种被洗涤过的虚空和沉重,但却久久无法言喻。我不禁想:背叛过后,该如何去救赎,救赎是为自己还是为了你背叛过的人?而你追的风筝真的断了线了吗?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总是深情对小主人诉说着,这曾经是一段多么干净纯粹的少年友谊。然而,在仆人哈桑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和侮辱时,被哈桑视为最信任朋友的阿米尔却因为懦弱而放弃对哈桑施救,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残忍的折磨。因为极度痛苦和自责,阿米尔甚至编造借口将哈桑赶出家门。自此,牵连着阿米尔和哈桑的风筝线似乎永远的断了。

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那场背叛,离家多年的他选择面对,选择赎罪,希望自己最终能够无愧于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那个爱他的人,那个被他背叛,被他伤害的人,那个自己儿时最好的玩伴朋友,那个已经逝去的自己同父异母的私生弟弟。可是,命运给他的只有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唯有说起风筝才会笑起来的孩子,而这样看来,牵连着阿米尔和哈桑的那只风筝线依然还在。

友谊在历经这么多生死、背叛、思念之后真的变得荡气回肠。我们都是,或者曾经是像阿米尔般的追风筝的人,在生命某个成长的阶段,总会有过那么一次深刻的过错、遗憾甚至难堪,让我们耿耿于怀、痛心疾首。是要做在困难之中由弱变强的柔韧派还是做在权衡利弊之中土崩瓦解的懦弱派?答案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想过无数次的理由和解释却总是难以心安,因为总感觉得不到真正的宽恕。所以,我们也会像主人公阿米尔一样,在苦苦地寻找那个打开自己心结的钥匙,也一直期盼着那条风筝线真的不要断,不要断。

人生短暂而充满美好,伤害和过错在所难免,但绝对不是生命的主旋律。面对过错,只要我们像阿米尔那样,用一颗勇敢的心去面对、去化解,最终必定能得到灵魂的救赎。面对背叛,我们就要像哈桑那样,勇敢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以求彼此心安。只要我们始终相信,有那么一只从不曾中断的风筝线在心里,那我们的灵魂必定如哈桑般纯结、干净,我们的人生也必将如阿米尔结局般圆满幸福。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8

临近年末。旧的东西已经做完,新的项目还没开始,可以稍稍有几天空闲,能够准时回家。吃过晚饭,我一个人躺在沙发上。岳父岳母在房间里给小儿子讲故事。大儿子在写他的作业。老婆在收拾房间。好一个安静的夜晚。

今天又读完了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虽然很久以前就看到过,却一直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这次不小心翻开,就一下都停不下来。

读完以后,感想颇多。首先是感到,我们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安定团结,没有战乱。人人平等,没有阶级划分。书中描写道,在俄国入侵之前,人们的生活,还是很安定,很幸福的。突然的战乱,使得人们流离失所。不得不背井离乡。

书中还写到了,他父亲的一个观点,就是,世界上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如果你杀了人,你就盗走了别人的,丈夫妻子,或者父亲母亲。如果你撒了谎,你就盗走了别人对你的信任。他父亲也是曾经盗窃过的人,他盗走了他仆人的老婆,盗走了仆人对他的信任。他对作者还有其他人,都隐瞒了事实的真相。盗走了大家知道真相的权利。

盗窃确实是一种,很严重的罪行。但人都是有罪的。那人是不是都或多或少盗窃过什么呢?

作者在目睹他的好朋友被施以暴行的时候,没有挺身而出,而是落荒而逃。他也因此背负了一生的罪名。他盗走了哈桑对他的信任。他也因此心里一直不得安宁。不过正如书里的一位老者说的,只有有良心的人才会觉得痛苦和不安。也正因为作者良心未泯,他才坚持在许多年以后,回去赎罪。把哈桑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侄儿,带到了美国。

想起来,自己小时候有很多快乐的时光。无忧无虑,每天想的就是玩儿。我也放过风筝。几根竹签,一块布,一根长长的线,一块平地,一阵风,还有几个小伙伴,就能有无穷的快乐。

我也曾经是个追风筝的人。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