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正午之魔(The Noonday Demon)》读后感

《正午之魔(The Noonday Demon)》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9K 次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正午之魔(The Noonday Demon)》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正午之魔(The Noonday Demon)》读后感

读完《正午之魔(The Noonday Demon)》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炎热下午,我坐在布沙发椅上,悠闲地摇晃着双腿,阅读本书的最后一句话:

“我已学会了在状态最差时想象好的感受,而这用昂贵的代价换来的技能,像正午的阳光,穿透恶魔般的黑暗。”

作者一共写了十三个章节,前十二章初版于20xx年——这是21年前的著作。最后一个章节是在20xx年增补的,意味着这些也仅仅距离我们6年而已。但作者与抑郁症的斗争,至今已经总共维持了整整31年!

很难想象,家庭优渥、人际关系和谐、成绩出色,听起来像是“别人家孩子”的作者,也会遭受如此重创,陷入深深的抑郁。要知道,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可爱、细腻的人,并且非常感恩与父母的联接和爱:

“我特别珍视临睡前父母给我的晚安吻,我一度在睡觉时枕着一层纸巾,我想,如果那些亲吻从我脸上滑落,还会被纸巾接住,这样我就能把它们收好了,永远保存起来了。”

这段想要用纸巾接住晚安吻并且永久保存的描述,的确有惊艳到我,让人不由得反复斟酌、阅读,竟依旧觉得叹为观止——

这个吻是多么轻柔又温暖,又是多么让人眷恋、珍爱,才会被童年的他如此惦念。而父母的慈爱与孩子纯真的期待形成了睡前的温馨画面,这个场景也是多么让人向往和羡慕呀!

人如果说是一个齿轮,那么抑郁就可能是齿轮上日积月累的锈迹斑驳——它绝对不是在某个瞬间莫名爆发出来的,但它可能由某件事作为导火索,在人猛然察觉时,自己早已陷入黑暗。

往往当人的社会功能已经明显受损时,症状便发展到了重度,这时得以反应过来——

“一座锈迹斑斑的铁骨架建筑,要撑一段时间才会崩塌,但铁锈无时无刻不在碾磨、削薄、掏空它。最后的崩塌无论显得有多突兀,都是长年累月朽坏的结果。”

有人问说,如果生活在爱里,如果感受到爱,是否就不会抑郁呢?

答案是:可能概率会降低,并仅限于持续、安稳、深刻地感受到爱,且不管是他人的爱还是自己的爱,因为“爱也时常背弃我们,我们也背弃爱。在抑郁中,每份事业、每种情感乃至生命本身皆无意义,而这些无意义甚至不言自明。在这种无爱的状态下,唯一还能感受到的只是一切都无关紧要”。

抑郁的成因很复杂,涉及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学、睡眠、脑电生理异常、脑影像学、遗传学、心理社会因素等等。

很难说,如果一个人在爱里,便不会抑郁——但一个人抑郁后确实会很难感受到爱。

强烈的无意义感、空虚感,则是抑郁的明显反应。

人活着会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有的关系让我们看到自己和他人,有的活动让我们认识新的事物、朋友,总有各种各样的事,让我们得以发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我们朝着这些发现一步一步体验着生活的点滴、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抑郁的感觉,则剥夺走了这所有的一切,任何的关系都让人喘不过气,任何的活动都让人举步维艰,那些所谓的梦想、价值、期待全部灰飞烟灭。

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

就像在真空里,什么都没有,哪怕是空气。

“对抑郁发生频率最准确的陈述是:它发生得‘很经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不一定是一月一次,或者是一周一次。可能一个人好几周都情绪稳定,而接下来的连续几天里,每天都像被雨水打落泥里的花瓣一般,奄无声息。

而这种感觉,并不是人可以主观抗拒的,并不是饥饿时分喝点水就可以暂时缓解的难受——“这是一种情感的痛苦,这种情感痛苦违背我们的意愿强加于我们身上,之后又挣脱了它的外在束缚”,让人非常无助。

对此,作者也做出了基于自身经历的贴切描述:

“当我试图仔细想清楚这一点时,却感到心受到了禁闭,无一处可以伸展。我知道日出日落仍如寻常,却难沐浴一丝阳光。一种远比我强大的力量压迫着我,令我不断沦陷:起初我动不了自己的脚踝,接着无法控制膝盖,然后腰也绷紧扭伤,继而是肩膀缴械投降,最后我竟只能像一个胎儿般蜷缩,被这抑郁耗尽、压垮,而它甚至都不需要占有我。”

这种像黑洞一般掏空人的力量,普通人可能很难理解。

“在抑郁中,你不会觉得自己是戴着一张灰色面纱,在透过恶劣心境的阴霾看世界。你想的是,有一张幸福面纱被拿走了,现在看到的才是真相。”

抑郁并非给人带上了一层雾蒙蒙的眼镜,让人看不见生活的美好。反之,抑郁是把那个能够看到幸福的滤镜给关闭了,你看到了世界的真相,看到了世间万物,是如此地无意义。

就像《瞬息全宇宙》里的那个Everything Bangel(百搭贝果),当人可以把一切都撒到一个贝果上的时候,最后会发现生命的尽头、存在的可能性,皆是没有意义的。

Endless emptiness。

抑郁听起来好像非常不好,因为它让人一直自我摧毁,构建的价值体系不断坍塌,直到自己完全死亡。

而抑郁也会带给人不一样的视角,它让人变得更加细腻、更加有察觉能力。并且,我们无法摆脱痛苦,因为痛苦和快乐一样,都是我们情绪的一种。

如果有人想要彻底消除痛苦,那么ta感受快乐和其他的能力,也会随着被抹去。随之而来的便是情感机制的被破坏,我们不再成为人类,而变成人工智能,或者是机器人。

“轻性抑郁会引起强烈的自省和自我审视,在此基础上一个人才可能经过深思熟虑来决定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使其更适合自己的性格。”

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轻性的抑郁像是觉醒的第一步,它让我们不由得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出了什么问题,并且溯源问题的来源,从而了解自己、原生家庭、依恋模式、亲密关系、价值体系,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认知层次。

当你开始审视自己的时候,也就是觉察开始的第一步。当觉察开始后,疗愈便会逐渐出现。

很久以前我其实并不明白焦虑是一种什么感觉,也不明白缺乏安全感是一种什么感觉。我只知道,当每次我要离开家里去学校住宿的时候,我的心便感觉无处安定,我的情绪会变得焦躁而紧张,并且整个人无法放松。

每次跟父母倾诉这样的心情时,他们都会说:“你要学会独立”“你太依赖人了”“这种正常的`,多和同学相处就好了”这一类的话语。

这些话语非但没有劝导到我,反而让我产生了自我怀疑和否定:“我是否和他人不一样?”“我是否完全达不到他们口中正常人的标准”“我是不是无能?”

然后在某次再重新经历这种感觉,却又无处诉说时,我产生了一种胸闷、紧绷、难过却又哭不出来的无力感——人像是漂浮在空空荡荡的湖中央,哪怕是一根芦苇都能让我紧紧拽住不敢放手。

自我察觉后会让人发现,其实这种生活模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对依恋模式的安全感,而每个人的安全感来源不同——有的人是学习,有的人是亲子关系,有的人是熟悉的环境,有的人是与自己相处的亲密度…

只有接纳自己的感受,才能去寻找感受的来源,才能从根本上了解自己、安抚自己。

当然书中提到的抑郁症解决方法,远不止“察觉”这种类似话疗或精神动态疗法的方式,有一些是需要服药、就医,甚至进行电击治疗的。并且书中提到说“抑郁开始越早,抗治疗性就越强”,由此得知如果能够尽早地进行自我察觉,并且不去污名化/羞耻化抑郁症本身,对于自己会更加有利。

书里还有一段我非常喜欢的话,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某些选择和境遇的总和,而自我存在于我们的选择和世界交汇的狭窄空间中…”

“…也许所有这些都将发生,但依我的经验看,药物再好,也仅是给了你一种重塑自我的方式,它本身不会重塑你。我们永远无法逃离选择本身。人的自我在于选择,每一天的每一个选择…”

“…不论在这世上做什么,人终会死去。能够容忍这些现实、关注其他事物并继续生活,是种选择优势,让人努力、寻求、找到、不放弃。”

这句话来自于从重度抑郁症的魔爪下勉强逃脱,并仍在做抗争的作者Andrew。

它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和勇气,让我们得以知道,生活是源于自身的选择。就像多重宇宙中所说的一样,我们穷尽一生无法拥有每一个结局,因为选择最终只能引向其中一个,而我们的生命便会走往那个方向。

人始终在做选择,无论是几点起床,还是穿什么衣服,或者是吃什么早餐,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说什么话,用什么态度…

万千个选择组成当下的我们,我们也有能力做出新的选择,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去面对有可能的顺境或是逆境——

我们并非要与客观环境作对,反之,我们通过自己的转变,去更好地臣服和接纳生活带给我们的冲刷,哪怕是像抑郁症这种让人无助的病症。

今天的你,又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呢?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