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8W 次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文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因果循环,今日因成他日果,今天不为他日的打算,他日成今日时必然有许多忧虑,不容我们不作努力。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是: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但我总觉这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孔夫子警语,译得不够准确,我的理解是一个人总会有忧虑的,或者是近的,或者是远的,或者二者俱有,只是在不同的时候表现不同罢了。

如果将其解释为“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不免令人疑惑:为何不作长远考量(远虑),很快就会面临危机(近忧)?反而应该是今天不长远思考(近虑),未来便会爆发危机(远忧)。若单纯从表面的字义解释,这句话似乎有时空倒置的疑虑。

今日的忧愁是昨日所致。昨日的哪些相关决定如果不正确,昨日的作为如果不够周延,才造成今日的苦果?倘使重新来过,哪些错误是可以避开的?进而去认知、体悟这些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重新检讨下来,不但学得教训、经验,不致重蹈覆辙,并能强化对事物相关影响的认知,增长决策判断力。俗语说,“不增一事,不长一智”,就是这个意思。

再深入思索,就会令人豁然开朗。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是指,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忧愁),是肇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同样的,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的深思熟虑,未来必会尝到苦果。所以,这句话除了提醒我们要深谋“远虑”,还点出一个要点:凡事必是“自作自受”,这是每个人都要有的认知。重新品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除了警惕自己、要对今日的事物深思熟虑、深度思考外,还应对将来进行作打算,即所谓的“深谋远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古老的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

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讲:“人无近忧,必有远虑。”这是因为如果连眼前的事物都没有办法处理好,日子过得越来越糊涂,那生活终将是一团乱。在现实生活中满足而没有忧虑的人,并不一定快乐,因为他们总会想到那遥不可及且不可与其的未来。因此,现在和未来是必须要相互联系,奋斗的曲线必须是专注且连续的,才能有好的人生旅程。反而是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总忙着应付眼前的一切,倒也容易“知足常乐”。拜伦说:“忙碌,就没有时间流泪了。”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我们惟有在困苦中才能磨练自己,也才能不断获得突破困难后的快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个成语告诉人们,凡事都得提前考虑,早作打算,否则忧愁马上就来到。说得更严重一点,一点小事没考虑周全,甚至引发灾难,这并非耸人听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太多了。小问题能造成大损失、大灾难。能提早做好准备,有远见卓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虽说每个人在做事情前,都会在脑子里有一个计划,但有的人考虑的远,有的人只看眼前。这就象下象棋,好棋手能看到几步之后的走法,而初学者只看到眼前的棋子,这就是人之间的差别。

《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战国时期,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回答说:“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问道:“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这个小故事实际上道出了《黄帝内经》里说的医术的三种境界:“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治欲病”、“治已病”固属不易,但最高的境界也是最难做到的莫过于“治未病”,这大概相当于现代的疾病防控,是一项很大的工程。

《孙子兵法》也有这样一句话:“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百战百胜,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呀!孙子兵法还说:这种高明的善于打仗的将领打了胜仗,既显不出智谋的名声,也看不出勇猛的武力。因为他取得胜利,是无疑的。

“扁鹊”的话和“孙子”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战争和事情(病)在没发生之前,就已经圆满解决了,病灶被消除,遏制了病情的发展;没发生战争已经取得了胜利,战争造成的人员和物质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能避免战争造成的灾难,又取得胜利,这真是天大的功劳。但遗憾的是取得这样的成绩,即没有名声,也显不出勇猛,更显不出功劳,也得不到大众赏识,这真是有点不公。小说和戏曲都歌颂了一些常胜将军,百姓们也津津乐道,但百战百胜的将领并不是最好的将领,这种理论是很多人没想到的。

有这样一种观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不一样的,自然科学可以一代一代相传,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原有科研成果上更进一步,这才有了今天的汽车、飞机、和航天事业。如果不能代代相传,不能在原有的发明基础上更进一步,而后人必须从头开始,我想大概我们现在还是石器时代,也只能刀耕火种。而人对社会的认识(属社会科学),无论社会发达到何种程度,你只能从头开始,从呱呱坠地到“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每个人都必须一步一步走完这个过程,没任何人可以出生后就达到“不惑”的能力,即便你三十岁了,想达到“不惑”的水平,也是不可能的,你只能从牙牙学语开始,一步一步融入这个社会,一步一步认识这个社会,一步一步感触人生,到七十岁你才能“驾轻就熟”,你才能感悟到人生真谛,对人生大彻大悟,人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如果你对这种说法感到疑惑,这只能说明你还年轻。有一位号称“智囊”的名人在九十岁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七十才开始,六十岁犹在摇篮里”。“智囊”人物都觉得自己在六十岁之前办的事没办明白,或者说办得太幼稚;可想而知平常百姓办的事,更是浑浑噩噩,不知所以。

让人生对事务的处理不因小失大,有先见之明谈何容易!这种能力是大量实践中得来,有时是从很多失败中才能吸取教训,一般来说失败次数越多,经验也就越丰富,这就是我们俗称的交“学费”,那种“吃一辈子豆子记不住“豆腥气”的终究是少数。军队要想有战斗力,除平常的训练外,军事演习是必不可少的,当然,真实的战争是更好的锻炼,但那时要付的“学费”就是血的代价了。

《黄帝内经》、《孙子兵法》,距今都两千五百多年了,这些著作都达到一个时代高峰,至今也没听说有那部相关著作能超越它们。这些著作充满了辩证关系,有无穷的魅力,这就是生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所干的事业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在走的过程中受挫折是正常的,但我们及时总结,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每一个前进过程脚踏实地,“千里”的目标也就在眼前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许多人心里往往缺乏一种潜在意识——那就是忧患意识!

那么什么是忧患意识?那就是在国泰民安时国君仍日理万机的操劳;就是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严加防守警戒;就是商人在事业成功时仍不停占领市场的竞争;就是寻常百姓过日子时省下的一笔存款。换句话说,这也就是居安思危。

或许他们的担忧似乎不必要,的确,国君何尝不可松懈一下?商人也该满意一下自己的业绩了吧?小百姓偶尔“潇洒”一下好像也未尝不可。然而,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吗?也许也许有一天敌人会来侵,市场也许会被人占去,家庭可能会因变故而贫穷,这一天不知道是否会来,也不知道是哪天,但他们只想到一点,就不会松懈!这就是忧患意识的根本所在!

你敢底气十足的告诉我你有忧患意识吗?不!倒不是说你要贪图安逸,只是你现在还没有步入社会,你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你不可能忧患,但这只是暂时的。

当你面对重复不变的早饭露出厌恶的神色时,你得想想这样的生活能否持久;当你追求名牌时装时,你应想象一下可能有一天会连普通衣服都没得穿;当你拿着父母给的钱大手大脚时,你必须想到或许你将来日子过得很难;当你因为成绩优秀沾沾自喜时,你得想到后面的人随时会赶超你;当你觉得日子很安逸平静时,你该想到外面的世界竞争有多激烈。

当然,这并不是叫你杞人忧天,什么事都忧,但有一些忧患意识能给你带来压力,让你谨慎点,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但愿你以后回答我时,能大声的说:“我有忧患意识!!!”

其实忧患一如袋鼠的口袋,那是为后代准备的,是超能力超生态平衡的。论语有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远”字,真切地道出了人类底性中无法逃避的悲剧。人类为自身这一时刻做的事情太少。着名作家钱钟书先生曾说,永久的“快”乐是一种自相矛盾,只有痛苦才是永久的(大意如此)。忧患一如是,忧患是期盼暂时能够永久,因为不可能则必然相伴痛苦。忧患其实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对现在的满意,怕将来某一天人生会突然不同,比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而“杞人忧天”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另一种是基于对现在的不满而对未来的追求或奢求,那首“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诗即是佐证。

然而,“患得患失”毕竟不是一句好成语。对现实的过度在意无意中导致了一种心态的失衡,其中更多忝居其列的是不顾情面与尊严地表明此种忧患是在做无用功。忧患有时候恰如蚍蜉撼树般可怜可笑。

“先天下之忧而忧”,与其说是文人骚客们的座右铭与追求,不如说那是一种五彩缤纷不切实际的理想。先知先觉固然可以,真正能忧出效果的却泛得可怜。因为这种目标本身大而空,无从脚踏实地,从而无平步青云实现理想之可能,理想被搁浅,人生因此痛苦。而孔子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矣”倒真正道出了一粥一饭平凡日子中点点滴滴的尔虞钕诈,因为太贴切,所以被实践得很好。

这样说,忧患必须从脚底下开始,而这似乎又与忧患的本义相违背。那就人只近虑,则当然必有远忧了,那就是鼠目寸光了。但老鼠除了鼠疫应该很少自相残杀,用极不人道的酷刑虐待同类。老鼠过街不会同类喊打,而人类却常痛打落水狗或落水人的。人类力图把同类折磨得不像人,甘愿虚心地在变态的满足中狂笑得不像人,所以人类是极力使自己朝非人类发展的。这样说,鼠目寸光并没有什么不好,至少眼里只有同类的时候就会自觉地把彼此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忧患如有了枪炮后刀剑一样多余而不需要生气。

所以,人类似乎是最不切实际的一群。比如,上帝创造阿大,并没有创造阿二来争纷吃醋,抢夺夏娃。但阿大的子孙们却把此种机锋演绎得淋漓尽致。于是,就有人深思起来,道学模样地忧患了,想抢上帝的饭碗把人类变纯洁更美好,而人类这泥做的东西确实如扶不上台面的蛙鸣纯洁不起来,经不起几下蹂躏,人性就干裂了。

反过来说,人类忧患只源于对自身命运的无从把握。但会让人类无尽失望的是忧患却不是能把握命运的有效方式,至少因忧患的无效方式而使一切终属徒劳和陷入地狱。

人类命运其实是在走智慧的钢丝绳。智慧是一种代价,可怕地因此创造了能使钢丝绳瞬息烟消云散的武器。最后只剩下武器,而没了人类。所以,预言家们倒不妨拍胸脯吹胡子瞪眼睛肆无忌惮地断言:这个世界某一天后全是钢铁和垃圾。

不过,人类的善良可爱之处也在于忧患,这很好地证明了地球确是一个不成熟的少年人,走过岁月沧桑无动于衷无丝毫体会感受一如既往地天真。因为“能量守衡定律”毫不隐晦地展露了忧患的可笑。忧患只是一个想象中存在的东西及个人为个人付出的努力,还经常与别人的努力正负互相抵消。总之付出太少,换不来大收获。

显然,蚂蚁通过忧患变不成人,仍掌握不了世界与自己的命运。人类一如是。忧患并不能使忧患中想象的美好就从此充满这个世界并把握住了自己的一切。晋人“路尽歌哭”该是一种忧患的完美而实在的表达,却并没有怎么付与行动。仰天长啸是一种彻底的发泄,善为青白眼是任人世混沌我自岿然萧然的决绝方式,并不曾抗争过。而千年后的我们不知道——抗争无用。

因为事实是,前些天又有人被炸死。相信大使们生前的最后一秒还在以人类的正义与和平为己生之最大重任,但他们非常地去了西天。在这里,可以断言:是忧患葬送了人类。

个人的忧患还无伤大雅,也只是摆布自己命运的一种手段或曰一次尝试。比如,俄国一位作家年轻一文不名时一想到一生会默默无闻会白活就满身冷汗,最后终于成为杰出人物在人世留下了他的个性。这里的忧患其实应该理解为一种上进心,又比如歌德说人生得找个宏大的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它。

但是,忧患一旦成为人类的事业,或者某个人高举人类的大旗尽情尽兴地忧患时,忧患成了以整个人类为对象的一种灾难!

有一个笑话,一个县令来辖地种了桃树,第二个县令来推土重来种了杏树,第三个县令来推土重来种了媲麻。十几年下来,颗粒无守。小民能说,他们中间哪一个不是想造福一方?但问题是:他们在人民的福祉上挥洒的只是自己的理想。个人的理想不顾场合不切实际不问可能没有考虑前因后果地膨胀,充斥于并严重改写了整个一方黎民百姓的幸福与命运。

应该说,已死的大使们在忧患,诈死大使们的非大使们也在忧患。而现代派的忧患不论立论者提倡者阐发者实践者为何人,都有一个特征或通病:用自己的意志凌迟人类的命运。在这里:忧患退化成一种坚贞不渝的信仰,一种生死可予的主义。然而,主义有千百万种,没有一种是可就人类于水深火热泥沼之中的。主义开战,以自己的意志指挥人类冲锋陷阵。

当人人以使者自居,使者是以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人类之上的。个体改造世界从此开始,纷争由此衍生,人类命运从此多桀,灾难接踵而至!

说句真心话,在有关忧患意识方面,我本人就有充分的说服力。过去我曾经一再说过,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我自己一生中的亲身体会。但是我却从不气馁,因为我知道心里存有忧患意识,并不是什么坏事。只要自己坚持,狠狠地坚持,总会有云开日出的日子到来。你不信?没关系,反正我是坚信不移的。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全世界,但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全人类!

——题记

也许早在我们三、五岁之时,《悯农》一诗已让我们背得滚瓜烂熟了,但在如今这个经济全球化且飞速发展的世界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似乎离我们富足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节粮”还有必要吗?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百姓的吃饭问题就是重中之重。有句古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若是政府无法保证人民温饱,就很容易使国家陷于困难与动荡之中。和平基金会已根据各国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情况评定出了全球20个最接近崩溃的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失败原因无一例外不是粮食短缺。可见粮食问题决不简单更不遥远,它已化身为灾难的爪牙越来越紧地扼住了人类的喉咙。

据统计,发达国家新西兰一年的粮食总产量只够十三亿中国人吃一顿,所以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粮食的生产可是个不小的压力呢。但你一定会问了:“中国那么大的土地面积,还愁种不出粮食吗?”其实不然。我国虽土地面积广阔,然而除去山川、丘陵、湖泊、沙漠和荒漠之外,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用地进一步扩大,导致耕种面积正逐渐减少。加之近年来贫困地区生产力低下,农业耕种成本不断增加而农民收益却不断减少,农民弃田从商、从工的越来越多,土地不同程度闲置荒芜。纵观这些现象,潜伏的粮食危机正在逐步凸现。

除了耕地减少,自然灾害的威胁也不容小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中国,曾有粮食连年丰收的时期,而人们忘乎所以,没有及时将庄稼收割贮存,任由粮食烂在了地里。结果此后三年中国连续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粮食急剧减产,加之外债紧逼,使国家陷入三年困难时期。所以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中国,保证粮食产量责任重于泰山。然而更令人担忧是自然环境污染严重还有生态系统破坏加剧。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和气温上升,进一步威胁到沿海地区的耕地面积、全球的农作物生产甚至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人为造成的污染引发更多的自然灾害,粮食安全也因此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除了自然环境的限制,全球经济局势也与粮食问题息息相关。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国际经济接轨后,粮食问题已逐渐上升为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储粮是一个国家在粮食问题上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为了抵御自然灾害、预防战争爆发和制止国际买家对粮食的炒作,储备粮食已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而作为约有13亿人口的中国,储粮难度就更为巨大。2006年,中国农产品喜获丰收,但低靡的价格却让农民在2007年放弃了大豆种植,国际买家便乘机低价买入囤积,于是到了2008年大豆价格一路飙升,食用油也因此水涨船高。以大豆为主料的饲料加工业成本大增,家畜、家禽养殖业成本随之增加,企业不堪重负,养殖业锐减,接着市场上的肉类、禽、蛋产品价格急速上涨。从这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反应不难看出粮食危机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遥远。而今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因为经济衰退,人们大批失业,各国政府应对本国人民温饱问题都已自顾不暇,对外更是毫不留情的捂紧了粮袋子,贫困国家的粮食供应愈加岌岌可危。这样的严重警告难道还不能引起中国人民的注意吗?粮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我们整个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节约粮食不仅是道德方面的要求,更是我们不得不有的一种警惕,它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容忽视!若大家都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节约粮食,那我们将更有希望化解粮食危机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如果不考虑长远,那么忧患一定会在近期出现。其意思是要求人们目光放大,考虑长远一些。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聪明的乞丐》,我觉得这个乞丐能“舍大取小”,真的很聪明。这篇文章说的是有一个乞丐,被小镇子上的人称为“傻子”,人们常常戏弄他,最常用的办法是在手掌上放一个五角的和一个一元的硬币,由他来挑选,而他每次都选五角的......

这个乞丐真是太笨了,怎么连五角和一元哪多哪少都分不清呢,我想大家读了这篇文章,可能会这样说。可是,他真的是很傻吗?不,我认为,他十分聪明,他的聪明在于他的远虑,他这样选择是让别人觉得他傻,因而才会有很多人用这种方法捉弄他而后捧腹大笑,正因为如此,以后一定会有源源不断的五角钱进入他的口袋。如果他选择一元的硬币,那么他以后连五角的硬币也得不到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里,历史故事不计其数,单说北宋,“远虑和近忧”的例子就有很多,宋徽宗联金抗辽,打破了已和好百年的“邻居关系”,而他不想想,虽然辽破了,但金军能放过你吗?迎接金军使节,专找大路走,七天七夜到汴梁,表面上显示出诚意,其实为金军进攻做了铺垫;宋钦宗罢免大将李纲,表面上讨好金军,短时间内使金军不再发怒,但是李纲是很善战的大将,这就是没有长远打算,才导致后来金军的大举进攻,这样做值得吗?

所以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要贪图小利,否则,就会得不偿失。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凡做事都要考虑它会出现什么后果。我就是因为没考虑后果而经常被我妈妈骂。

一天中午,我在推盘子时,差点儿撞翻了盘子前面的醋。而妈妈在推盘子时却先把前面的盘子移一移再推。如此微不足道的事却反映出我做事不考虑后果的毛病。

记得一天晚上我在妈妈的床头找报纸时,毛手毛脚地把妈妈的水杯碰洒了,结果把妈妈的学习用书浸湿了,气得妈妈直骂我不张眼睛。这个不考虑后果,上来就毛手毛脚做事的弊端我始终没有改正。

做事情不能毛躁,要三思而后行,才能无往而不胜;反之,将会有后患,从而不能使事情顺利进行、完成。在生活中,要考虑后果。学习上更应如此。比如说在做作业时,应该先想一想,如果做不好会有什么后果?只能是重做,并且全家人不开心。一想到这儿,就算再困难我也要尽己所能,做到最好。如此看来,只要想一想后果,这种不经意间的念头也许就会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做事之前我都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这样才可能确保万无一失。否则,可能会因为自己毛毛糙糙的坏毛病而误了大局,毁了自己的前程呀!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