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方案 > 学校综合实践实施方案

学校综合实践实施方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W 次
学校综合实践实施方案
篇一:学校综合实践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继续坚持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在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中强化“研究、指导、服务”的教研职能,形成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精神,促进学校与教师进一步形成课程意识,大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教师成长为根本,着力研究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课程开发的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着眼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优化课程结构,规范课程开发,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二、预期目标
  
  立足课程改革,基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提升教师学科素养为重点,稳定有序的推进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督促与管理
  
  引导学校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对课程的本质和价值有正确理解,避免人为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解为4门具体课程来开设或用学科性的课程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来分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等现象发生,确保教学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
  
  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是课程得以呈现的基石。引导学校在充分研究、开发、重组和利用地方、社区和学校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富有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核心人物,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因而在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不同层面的交流、研讨、观摩活动,帮助一线教师逐渐形成课程规划与设计技能;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一线教师具有相当的课程科学素养。
  
  三、实施策略
  
  1、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努力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1)、丰富网络资源
  
  (2)、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关培训
  
  (3)、组建区学科骨干教师队伍,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使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
  
  (4)、不定期组织各种层次的主题沙龙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搭建平台,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
  
  (5)、组织优秀案例评选活动。
  
  2、以学科基地为突破口,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基地建设,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2)、在区域范围内举行各种研讨活动,通过交流、研讨就共性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帮助薄弱学校获得针对性解决方案。
  
  (3)、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以提高学校的研究水平。
  
  3、以调研督查为契机,促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1)、关注学校对课程的落实情况,对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具体方案、教师配备等情况调研。
  
  (2)、关注学校任课教师工作情况,对年级、班级的活动计划、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调研。
  
  (3)、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的状态,就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进行调研。
  
  四、具体安排
  
  教研室层面:
  
  7月: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中心组
  
  丰富网络资源
  
  审核各校报送的综合实践活动推进方案、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情景故事讲述
  
  专题培训
  
  8月:审核各校报送的校本教材样稿
  
  专题培训
  
  组织相关人员论证各校报送的推进方案、计划和校本教材样稿
  
  9月:常规调研: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面常规落实情况
  
  组织各校将学期课程实施计划上网交流
  
  组织中心组成员进行专题研讨
  
  10月: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基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题研讨
  
  11月: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内容
  
  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展开研讨
  
  12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案例征集
  
  调研:从学生层面的资料了解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
  
  1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现场研讨活动
  
  全面小结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为进一步工作做科学部署
  
  学校层面:
  
  6月:各校商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配备并确定人员安排
  
  7月:各校将课程主要负责人和各年级牵头教师的名单上报区教研室
  
  各校将课程开发与管理规划、年级实施方案、计划上报区教研室
  
  安排教师参加区相关培训
  
  8月:各校将校本教材样稿上报区教研室
  
  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区培训
  
  9月:组建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组
  
  各校将学期课程计划上网
  
  10月:组织教师参加区专题研讨
  
  11月:组织教师撰写学校综合是将课程典型案例
  
  课程资源开发情况交流
  
  12月:组织教师参加区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从学生发展角度反思活动进程并进行专题研讨
  
  1月:组织教师参加区学科基地活动
  
  各校全面小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篇二:学校综合实践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了解基本的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5.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具体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5.组建一支基本稳定的师资队伍,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素质,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稳步发展。
  
  四、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针对学校实际,我们这学期倡导主要围绕下列线索进行设计和开发。
  
  1.利用学科课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学科课程,同时又是必修课程,不能成为其他课程的附属品,但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打通进行。学科知识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所以我们应当突破学科教学自我封闭的僵化模式。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依托学科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内外打通,对学科资源和非学科资源的开发进行一体化设计,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因此,我们将考虑如果有机地与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内容。
  
  2.走进社会生活,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所以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让学生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从学生身边的小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如《吸烟有无毒害》、《网络利与弊》、《了解身边的环境》等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实际参与、亲身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的现象与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将着重引导学生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有效利用校外教育资源。,
  
  3.走进自然,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根据学校及周围自然环境的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环境中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形式,收集各种自然环境的信息,关爱自然,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4.立足校本地方特色,充分挖掘活动资源,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黄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学期我们让学生从爱自己的家乡入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有关情况。利用学校劳动基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活动方式
  
  本课程主要以活动为载体,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重点,主要以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等学习来开展。学生通过社会考察、讨论分析、角色扮演、办报创作等社会活动方式,对主题进行探究、发现,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经历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意志,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五、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的,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本学期将充分发挥评价这一机制激发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自我成长,促进自我反思,享受成功的喜悦。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
  
  1.注重过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
  
  2.尊重多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注意反思: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以下列几项为标准:(1)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2)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3)逐步发展活动中规划与设计课程的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教学调控能力。
  
  六、具体活动内容:
  
  三年级
  
  做一片美丽的叶子、争做文明小游客、人类的朋友、安全教育、合理上网、学做雷锋、走进秋天、我爱学校、爱护资源。校园安全搜查线、意外受伤的原因、果园实践活动、《标志面面观》、《奇妙的零》、《走进秋天》。
  
  四年级
  
  1.欢乐运动会 3课时
  
  2. 寻找秋天 2课时
  
  3.蔬菜宝宝的秘密 2课时
  
  4. 爱护花草 3课时
  
  5.关注一次性用品 2课时
  
  6.社区我的家 2课时
  
  7.服装大观园 2课时
  
  8.我爱学校 2课时
  
  9.我们身边的塑料 2课时
  
  10.零用钱的调查 2课时
  
  五年级
  
  课程具体内容
  
  第一步:
  
  淮小菜园调查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组织分工(每周1课时,共2课时)
  
  成立淮小菜园调查活动小组,下设两个小组:
  
  1.蔬菜调查组
  
  2.水果调查组
  
  第二阶段:开展活动(每周两课时,共6课时)
  
  通过采访,实地察看,了解几种蔬菜和水果的成长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菜园管理者对菜园今后的规划,进行集体讨论,相互交流,分别写成调查报告和体会。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共2课时)
  
  第二步:
  
  管家楼农贸市场参观体验方案(共6课时):
  
  第一阶段:讨论研究课题,划分研究小组,明确研究内容;第二阶段:合作研究阶段,调查、访问、体验、填表、查阅资料,完成相关作业;(食品知识与安全;食物相生相克食物相忌表;防腐剂危害;农药残留知识)
  
  第三阶段:交流汇报,成果展示,学生通过图表、文稿、交际知识小报,汇报研究成果。
  
  六年级
  
  1.信息技术:学习通过计算机上网浏览、下载、处理、提取信息的技术;学会从电视、报刊、书籍中分类搜集,整理并储存和提取信息的技术。
  
  2.劳动技术:学习摘花生、收柿子等简单劳动;学习简单的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自我房间的布置和整理等。
  
  3.社区服务:调查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和社区绿化等情况。
  
  4、专项研究:结合学科知识,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学习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5.其他内容:可以由学生自我根据个性特长,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确定专题,制定实施方案。
  
  
  篇三:学校综合实践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课程计划,大力推进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化、常态化,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试行)》、《浙江省义务教育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试行)》及《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意见》(温教中〔20XX〕33号)等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建设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及良好个性品质为目标,以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学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专业素养的课程教师队伍为重点,规范课程实施与管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项要求的全面落实。
  
  二、实施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密切教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改善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扩展德育的空间和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校开展特色办学,深化课程文化的内涵。
  
  三、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课时安排
  
  根据浙教基〔20XX〕120号精神调整后的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规定:3—6年级每周3课时,7—8年级每周2课时,9年级每周1课时。上述课时均不含信息技术课程,其中各年级的劳动与技术每周均为1课时。所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科教学均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各校在安排课时时,在确保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学期总课时并不超过周总课时数、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可以随活动需要采取灵活的弹性课时,可集中几天或一周时间搞一项主题活动。全市各类学校每年级每学期至少要设计和指导3个以上的主题活动,每个主题活动不少于3课时。建议周四或周五安排2节,以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活动,周一或周二安排1课时,用于交流、小结或提出下一阶段的活动要求等。
  
  五、活动内容
  
  在我省课程设置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也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游戏节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活动内容。
  
  各校可按照亲近与探索自然(人与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人与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人与自我)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具体如:
  
  (一)文化艺术类主题:如各地的传统文化、家乡风情、家乡名人、运动会标志设计、板报设计、我心中的居室、剪纸艺术、插花艺术欣赏等。
  
  (二)社会生活类主题:如饮食与健康、乐清方言、本地特产、零花钱压岁钱的去向、学做小记者(节目主持人等)、我心中的明星偶像、贫困学生失学问题、关注外来人口等。
  
  (三)科学技术类主题:如环境污染及其保护、校园环境调查、垃圾问题、城市与绿化、身边的科学等。
  
  (四)科技制作发明类主题:如模型制作、发明创作、插花艺术设计、雕刻工艺、电脑设计、纸工、泥工等加工工艺等。
  
  (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如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军训、社会生产劳动、郊游、参观等。
  
  各校组织的校班(班团、班队)活动课符合主题的,可视作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可整合学校课程与地方课程进行(3-8年级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和《话说温州》2本教材,每周1节,各校可根据实际每学期单独教授一种,也可以交错隔周教授一种,但不能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校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提高认识,率先学习,努力实践,使自己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行家。
  
  (二)建立队伍,完善网络
  
  1. 学校要鼓励教师任教或转岗任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省、市示范学校力争从本学期起,至少配备1名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其他规模较大的学校(18个教学班以上)从下学期起至少要配备一名专职指导教师,规模不大的学校(18个教学班以下)要配备多名兼职指导教师;要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级负责人、班级负责人,建立“班级固定、年级协作、学校协调”的教师使用机制,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 在市教研室教研员指导下,各学区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选择组织能力、责任心、综合素质强的专兼职教师担任组长,配合教导(务)处制定全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组织、指导、参与实施及开展教研活动,从而初步形成市、学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各级教研机构要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活动,并使之常态化。
  
  3.市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要分层次、分批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培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修班,促进教师观念转变,提高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
  
  (三)整合资源,积极开发
  
  全市各校要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同时,要关注教师、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员的人力资源,重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伴随的信息资源。要注重整合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环境教育、禁毒教育等内容,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博物馆、科技馆、德育基地、科技示范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四)周密组织,认真实施
  
  1.各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校长必须亲自担任组长,同时指定一位校级领导分管、负责课程的规划、组织和落实工作,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要从社区学校资源、师资条件、场地设备和经费等实际情况出发,开齐、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
  
  2.教导(务)处和教研室要制定全校“综合实践活动总体方案”、“学期课程实施计划”和教师个人工作业绩考核细则,指导和审核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及时做好全校总结,做好每个活动主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档等相关工作,为以后的教学教研积累素材。
  
  3.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教师责任制。根据学校学期课程实施计划,确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应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务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制定活动周历表,以“周”为单位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时监督、检查课程实施与计划执行情况,做到专时专用。
  
  4.各校在日常公用经费中要确定一定比例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活动开展等。
  
  5.加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市教育局争取在20XX年至少建成2个具有一定规模、能满足当地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综合实践基地。
  
  七、过程管理
  
  科学地组织和有效地管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
  
  (一)组织形式力求灵活多样。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小组活动与个人活动、集体活动有机结合的办法,灵活运用,相互配合。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要求做好活动日记,及时记录活动基本情况。
  
  (二)教师指导必须细致到位。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指导教师必须制定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编写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背景分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课时安排、活动过程、场所要求、人员分工、安全措施、活动评价等环节),预设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及其解决方案,并认真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实施计划,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资料查阅、实验观察、设计制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
  
  (三)实施过程务必安全合理
  
  各校必须逐步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数量、活动小组、活动结果、教师工作、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料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科学合理地计算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要增强安全防患意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各校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安全制度和预案,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保证师生开展各项外出活动的安全。
  
  八、评价奖励
  
  学校要根据整体性、多元化、过程性等原则,运用成长记录袋、活动过程的观察、学生自我反思、师生协商式民主评议、成果展示等多种评价方法,对每一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出相应的阶段性评价。在学生评价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收集和分析学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提出改进计划;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小组、评价周期与时空、多元主体评价的必要性与实效性的关系。
  
  学校要建立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制度,并将其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对教师的评价,应侧重于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设计、指导、管理、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能力、实效的评价。根据温教中〔2009〕33号精神,常年担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专职教师,其任职时间可按二分之一计入班主任工作年限。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应纳入教师课时总量。任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满三年且成绩优秀的教师,申报高级职称时予以优先推荐。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应作为教师教学业务考核、晋级、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依据之一。
  
  市教育局要建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作为教学常规管理年度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组织领导、课时安排、师资安排、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校本教研实施、管理制度、具体保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果将与学校评先评优及校长年度绩效工资等直接挂钩。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不符合要求且整改不力的,予以全市通报批评;申报创建各类市级先进学校的,其参评资格予以一票否决;属于省、市示范学校的,警告且整改不力达两次及以上者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取消示范学校称号。
  
  
  篇四:学校综合实践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与实施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出了课本、走出了教室、走出了传统知识传授方式,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 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课程。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由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其活动的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如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有机整体,并集中体现学校特色,来整体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下面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谈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一、制定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的重要意义
  
  从上学期上报的课题看,多数学校在开展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缺乏整体性、全面性和衔接性,而且不同年级段主题活动开展有重复现象,体现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上不足。同时,现有的学校条件、师资等现状也需要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进行整体规划,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一个学校要“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制定一个科学、规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第一项工作。对于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的价值,对于处理好学校预设(统筹规划)与生成的关系,对于学校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提高,对于学校特色办学和教师专业发展都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既是学校的总体规划与安排,也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和检查的依据。
  
  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基本框架
  
  学校是真正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地和平台,其课程目标、内容、方式、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具体工作都在学校中完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基本框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即课程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内容。
  
  1、前言
  
  课程前言包括学校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论、性质、意义、指导思想、课程背景等。它是课程实施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总体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是教师开展和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课程前言有助于规范学校和教师教学行为,有助于体现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价值。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按年级段进行分解,并按四个指定性领域分别对各年级段作出相应的要求和规定,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学校实施的具体化要求。课程目标有助于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进行有重点的把握和指导,并完成相应的目标要求。
  
  如,(一)总目标
  
  1、让学生获取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研究活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家乡、对学校的认识和了解,为家乡、为祖国建设发展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3、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6、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学会探究,学会运用所学动手实践,学会学习。
  
  (二)阶段目标
  
  1、阶段目标随年级递增:
  
  小学低段:关心自然、学会关心自我
  
  小学中段:关心自然、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
  
  小学高段:关心自然、学会关心自我 、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重要核心内容,也是学校根据本地实际,在充分征求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能力出发,按照不同年级段设计与规划,较好体现课程实施内容统筹规划(预设性)和学生活动课题选择(生成性、自主性)等关系重要措施。为了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突出体现地方性,形成学校特色,提倡学校抓住地方特色,确立一个大课题为主作为长期主题,各个年级围绕大主课题拟定班级课题,班内再细化子课题,做全做细做透。 短期主题为辅。
  
  4、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重要环节,是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指导教师和学生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为中介而开展的教学过程性活动。课程实施部分主要是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方式的不同,给教师提供实施的大致过程和基本策略,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了解综合实践活动大致过程和每一个阶段的指导任务和学习任务。如,一个活动实施的大致过程包括活动的准备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活动的汇报交流阶段,各个阶段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等。
  
  5、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包括组织管理、师资配备、课时安排、课程制度与基地建设等内容。具体来说,组织管理包括学校根据实际,成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各职能部门课程管理职责,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等方面的规定。师资配备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课时安排是学校根据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作出的课时安排,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将课时安排进入学期课程安排表,有助于学校按课程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与开展。课程制度包括教师工作量制度、制定检查与评价制度、指导教师考核和奖励制度等,课程制度在课程实施方案中可以总体概述,每项课程制度可以作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附件进行单列。
  
  6、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理念与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对本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业质量,对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效果进行管理,保障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而所作一些规定。课程评价可以包括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内容。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过程是一种个性化、校本化的过程,它充分体现了课程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适应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大有希望的朝阳事业,准确地确定和完整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的价值取向,依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进行课程开发,按学段分层实施,推动实践性学习的系统性,努力开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思路。
  
  
  篇五:学校综合实践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了解基本的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5.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具体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5.组建一支基本稳定的师资队伍,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素质,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稳步发展。
  
  四、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针对学校实际,我们这学期倡导主要围绕下列线索进行设计和开发。
  
  1.利用学科课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学科课程,同时又是必修课程,不能成为其他课程的附属品,但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打通进行。学科知识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所以我们应当突破学科教学自我封闭的僵化模式。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依托学科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内外打通,对学科资源和非学科资源的开发进行一体化设计,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因此,我们将考虑如果有机地与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内容。
  
  2.走进社会生活,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所以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让学生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从学生身边的小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如《吸烟有无毒害》、《网络利与弊》、《了解身边的环境》等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实际参与、亲身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的现象与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将着重引导学生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有效利用校外教育资源。
  
  3.走进自然,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根据学校及周围自然环境的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环境中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形式,收集各种自然环境的信息,关爱自然,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五、工作思路:
  
  (一)整体构思,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本学期,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联系起来思考,在各年级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制订出详细、全面、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以使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
  
  (二)加强学习,提高对活动课程的认识。加强专题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材料,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其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文章。让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明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集中培训、教研组研讨、个人自学相结合,以“案例式”、“对话研讨式”等学习形式使学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联系起来,使之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使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反思,获得实践经验。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增强交流。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教研活动,实现校内老师增强交流,本校与外校老师之间加强交流,吸取兄弟学校开展本课程的经验,更好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注重过程,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指导。本课程主要以活动为载体,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重点,主要以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等学习来开展。学生通过社会考察、讨论分析、角色扮演、办报创作等社会活动方式,对主题进行探究、发现,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经历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意志,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的展现。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记录活动经过、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督促,并且这些事情要力争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的过程中,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及时参与学生的研究,预设学生将会遇到的困难,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支持,尤其是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将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五)关注评价,深入推进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收集好每次活动的方案设计、活动成果作品、反思日记、研究报告等,及时记录自己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过程和体验;开辟学生成果展示。学校可利用校园广播、橱窗等栏地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小论文、小报告、小作品展示或展览。让教师、家长、学生都积极参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六)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会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因此可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
  
  (七) 具体活动内容:
  
  1. 寻找春天 学做叶画
  
  2.认识绿色食品 学做凉菜、水果拼盘,做饺子
  
  3.小菜园 通过采访,实地察看,了解几种蔬菜和水果存在的主要问题,
  
  4. 走进纸的王国 学简单的折纸、剪纸
  
  5.零用钱的调查 调查 采访零用钱的去向
  
  六、流程安排:
  
  1、制订并贯彻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讨论活动内容,订好学期活动计划。
  
  2、召开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培训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材料,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其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文章。
  
  3、按制定的计划开展活动。
  
  4、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小结。
  
  5、组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活动。
  
  6、收集整理活动资料。
  
  7、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评价工作。
  
  8、总结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撰写专题总结。
  
  七、活动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的,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本学期将充分发挥评价这一机制激发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自我成长,促进自我反思,享受成功的喜悦。
  
  1.注重过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
  
  2.尊重多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注意反思: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以下列几项为标准:(1)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2)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3)逐步发展活动中规划与设计课程的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教学调控能力。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