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 读后感 > 《口述精仪》读后感

《口述精仪》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8W 次

《口述精仪》读后感

《口述精仪》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口述精仪》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口述精仪》读后感1

初入北洋,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堂,“实事求是”这四字校训,便难以从我们每个人心头抹去。古籍中的这句朴实却精美的四字箴言,跨越千年,轻盈地在北洋落了脚。

读校训,有深意。“实事“,是古人告诉我们要去探明客观事物内部的联系;而“求是”,则敦促我们去更进一步,钻研“事实“的内在。简单的话语,却有着深厚意蕴。

但,“一万个观众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当一个懵懂涉世的少年走进北洋再读这句流转千年的话语,却又是一般别样解读。

“实”,字形便为头上顶着一顶平实的帽子,宛如一位工匠,摒除外界杂念,安心踏实地低头做事。我想,这也应该就是天大想让我们成为的样子:踏实做事,管他窗外街景多绚丽。

“事”,字义简明,便是让我们时刻有事可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这句愤慨疾呼的声音至今仍在回荡。是有“事”可做,还是“等闲”,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上,而不同的抉择,又会带我们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

“求”,对应的动作便是“等”。在当今的时代洪流中,还有什么是可以靠等来的?对于我们青年学子,想要获得更多,只应向鲁迅先生所说:“自己去拿来!”换句话说,便是去求。步入大学,我也越来越发现,凡事不去求,去夺,去争取,你终究什么也不会得到。求,应当是贯穿我们大学的l二态度。

“是”,让我不由自主想到“否”,身为青年,怎还有理由一味听信他人指示?是还是否,判断在你,决定在你。是吗?对吗?小小的一个“是”字,却将曾经少有的质疑精神无声流露。

一份“实”的态度,一份“事”的环境,一个“求”的姿态再加上一份“是”的质疑精神,构建了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给予我们莘莘学子的殷切希望。

再读校训,别样感慨。

再读精仪,则是另外一番别样体验。

读的是刚入学是一张张青涩的脸庞,再读的是班会上精彩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读的是入学时鄙夷的紫黄撞色的“丑陋”院服,再读的是院长在精仪紫上浇注的深切期盼;读的是寝室六人互不相识背对背玩手机,再读的是互相取乐,互相“树人”……

这个陌生的名字——精仪,值得四年里再读多遍。

再读读自己吧。

当一个南方的少年来到遥远的北方,他读到了各种软件操作大佬,各种竞赛省一省二的学神,各种管理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当他第一次竞选临时班级负责人落选时,他失落地再读了自己,发现自己或许并没有像以前想象的那般优秀。再读自己,正是为了一步步改进自己。在陌生的环境中遇挫,失落,孤独,正在一次次地,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为自己加上一层温润但不耀眼的光芒。

再读自己,想送给自己一段话:“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算数学时,太平洋彼岸的海鸥振翅掠过城市上空,你晚自习时,北极的夜空散漫了五彩斑斓,但是少年你别着急,在你为自己未来踏踏实实地努力时,那些你感觉从来不会看到的景色,那些你觉得终身不会遇到的人,正一步步向你走来。“祝你越来越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人生总有些经历会在不经意间打动你,而这短短几天,再读学校,再读学院,再读自己,,便有此感受。这种感受,像深夜在味蕾不经意间爆发的普洱茶,像睡前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回味无穷。

我想,这种感受就叫成长吧。

《口述精仪》读后感2

卫津河畔,垂柳绕堤,伴随着秋日的暖意,作为19届新生的我踏入了这所百年老校。

阅读精仪院志,细细感受天大所历经的百年沧桑与历史脉络。这所百年老校经历了清末民国的风雨飘渺,踏过抗日解放战争的血雨腥风,穿越了中国初建时最为艰难的岁月,依旧如青松一般耸立在卫津河西。

岁月沧桑,光阴飞逝,从北洋大学堂到天津大学,唯一不变如初的是天津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时光虽改,初心不变。无论是旧时的北洋亦或是如今的天大,皆为中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成为中国人才的一大发源地。

面对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时刻,面对中国仪器制造业严峻的现境,天津大学在中央教育部委托下筹建“精密机械仪器专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最先设置的精密机械仪器专业,亦为我国仪器制造业洞开一扇新的大门,放进进步的新曙光。

从专业到系再到学院,精仪见证了天大的变迁,亦随时代不断迈进。“实事求是”的校训早已扎根于天大人的精神,无论是老师的教学还是课题的研究都是严谨的,战斗在科研的前沿却又时刻保持着踏踏实实的研究风格。“精仪求精”的院训亦被刻入精仪人的骨髓里,伴随着精仪人的大学生活。

记得学院开学典礼时,精仪学院院长曾满怀期盼地对着台下新生们解释着精仪紫的缘由。紫色,是光中能量最高的颜色,它寓意着我们精仪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不息的学习动力。初次穿上精仪学院紫色院服的那一刻,我仅仅将它当做普通的院服,穿着院服只是完成一项任务。直到聆听院长对精仪紫的阐释的那一刻,我才感受到从这院服上传递的不仅只是院服的责任,更是精仪代代先人对后辈学子的无限期许。穿着精仪紫不仅让我振奋,更是让我因身为精仪人而自豪!

前不久的开学典礼上,邓亚萍老师对在场新生一句寄言令我念念不忘。“生而为人,皆是凡人。热爱、坚持,用好奇心驱动自己的进步就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满怀着对天大的热情,我来到了天津大学;满怀着对精仪的热情,我穿上了精仪紫。希望在未来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我能满怀着对学习的热情,不放松,不懈怠,用对学习的热情驱使自己进步,用读书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既然无法逆转物理意义的衰老,不如保持内心的热血与鲜活。我希望年轻的你们与国家、与时代的脉搏共振。体育教会我们永不服输,永远进取的精神,我们逆流而上,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冠军。”诚如邓亚萍老师所说。天大人的爱国情怀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永远流传。愿我们亦在伴随时代长跑中发掘自我,成为自己人生的冠军。

《口述精仪》读后感3

身着精仪紫,纵使我知道“紫色是可见光中波长最短,能量最强(的光)”,知道“精仪学院是咱天大最有分量的学院之一”,知道我站在67年来诸位前辈的肩膀上前行……可我仍是觉得不踏实,不现实。我想这是每一个大一新生独有的迷茫——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到哪儿去?我在坐席里,听着台上学长学姐,师长前辈侃侃而谈,热闹之余却觉得我离他们好远好远……仿佛那些光芒万丈的人生与我无关,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去读一个工科专业。人的恐惧总是源自于未知,我想是因为自己对工科的无知才导致我对它有所成见。高中三年我想啊,我一定要读生物,未来去做科研!对于生科的执着支撑着我走过了生物竞赛,熬过了自招考试。如今我会想起这段时光,我又想起那段话:

“高考最美的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

说来惭愧,“阴差阳错”正是完美诠释了我与精仪的邂逅。

更惭愧的是,过去有学长学姐“吓唬”我说:“读不好书就要被调去那个什么医仪”,而在我拜读了王明时教授的口述之后,才对精仪院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了更客观的了解。我知道了医仪创办的艰苦,知道了这个专业这些年经历的坎坷,知道了它地位尴尬的原因……它让我回想起了自己对于生物学最初纯粹的热爱和到后来面对各方压力作出的无奈选择的时光。也许冥冥中有些许缘分,由于生物,让我最初对理学有了近乎魔怔的狂热,对于医学也有神圣的`向往之情;而又是生物,打开了我对工科紧闭的心扉,找到了一丝前进的光亮。

“我查看了许多国外的文献,了解了美、英、日等国在生物医学工程上 的发展和进步,更验证了我的看法和建立专业的信心,我预感未来需要一批以 工程为基础的,有医生基础知识的工程师来从事医学仪器的开发,这必然是未 来的发展方向,因为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将逐渐成为人类追求的最重要目标。”

这篇文章我反复拜读了好几遍,而这番话是最令我感动的。每次读到,我都仿佛看见了王明时教授年轻时踌躇满志,豪气干云的模样。想象着他兴冲冲跑去天津总医院,和朱宪彝院长、李森曙校长两位前辈陈述自己的壮志,描绘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宏图……那时的科研人可真谓“实干兴邦”,能自己写教材,能自己翻译外国文献,能在恶劣的环境里熬几天几夜测试设备,能为申请科研经费饿着肚子上京跑路……在这份口述里,我看见了无数奠基人奔波的身影,听见了响彻云霄的科研豪情宣言。那些满怀激情的日子,从未随着飞逝的时光失掉它曾有的光芒。

是了,我想着,这些天,我看到宣讲的学长学姐,师长前辈身上,也是这般闪耀。而这一次,我不再到陌生,而是觉得心里沉甸甸的。仿佛我也在其中,真实感受到我也是精仪的一份子,我身上也反射着这份精仪紫的能量。

除了感动,还有一份担忧。

“我本来想为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提些建议,后来感到这种想法会被人家认为天真可笑。”

在口述的最后一段,前辈如是总结到。宛如正有一位暮年的老人在我眼前无奈地叹息着,亲手将一个专业搭建起来,却最后无力改变什么。可他也没有因此一味地消极,仍然秉持“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益求精”的院训,他说:“我只能期望有关领导们能用实际行动团结大家,从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唯一目标出发,把专业办得比过去更好。“

“今天比昨天好,就是希望。”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当我站在北洋广场发呆,我想几十年前亦有一批这般望着天空的在做着青天大梦的年轻人,他们也祈祷着美好的明天,更美好的精仪院。

细细思量后,全辑正是此章真正领我走进了精仪院的大门,拜访了其中一间老屋。

当我在这里,这里,既可是此刻我所在的精仪院,也可是我正在写的最后一段……我在这个与天大“阴差阳错”的金秋,邂逅了历史与未来。

赞助商

赞助商